操纵着元始AI,令它操纵着各种智能机器人和机械实地展开作业,李青松还分出一点心思,望着这颗矮行星那布满暗红色托林的大地,心中满是感慨。他回想起了当初自己在洛神星之上艰难发展,一点一点积攒克隆体,发展科技的岁月。
恍惚间已经是上万年时间过去了啊……
幸好,上万年时间的发展,我早已经不是那时候的我。以我现在的技术,一颗矮行星而已,已经不再是我只能仰望的存在,而是我可以随意揉捏、改造的工具。
这一次,李青松要进行的工程也很简单。
掏空这颗矮行星!
把这颗直径达到了900公里,总质量高达100亿亿吨的庞大星体,除去厚度约80公里的外壳,内部全部掏空!
这意味着高达55亿亿吨的土方量。而这个质量基本上与地球四大洋之中最大的太平洋的总水量相当。
在元始AI的直接操纵下,无数台巨型机械首先开始在这颗矮行星那荒凉死寂的大地之上打出了2.5万个洞穴,平均每10*10,100平方公里一个。
每一个圆形洞穴都有550米左右的半径,面积为1平方公里,深度则达到了80公里。
在到达这个深度后,李青松便不再打洞,而是开始了挖掘。
挖掘什么?
什么都挖!
无论水冰、干冰、液态氢氧氮,还是硅酸盐、硫酸盐等岩石,有什么挖什么,看到什么挖什么,一点不剩。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巨量的土方在重型升降机的工作之下源源不断的攀升,又随之被转运到太空电梯那里,顺着太空电梯来到太空。
满载而来的空天母舰、巨型运输船等,在卸下货物,货仓清洁溜溜之后,便将这些挖出来的土方运输到数千万公里之外的位置,让它们在那里依靠自身重力,再度自然聚合在一起。
80公里深的地下很快便出现了一个个巨大的空洞。为了保持这些空洞的完整,不至于在自身引力作用之下坍塌,李青松还跟随着挖掘进程,一边挖一边搭建支撑结构。
采取强核材料制作的,具备超强支撑力的巨大支撑杆如同擎天巨柱一般,一头连接着更深处的底层,一头连接着厚度达到80公里的外部壳层,将其死死撑住,不让它塌陷下来。
伴随着挖掘的进展,地下空洞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些支撑柱也随之延伸,越来越长,越来越多。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数年时间过去。
伴随着最后一堆土方被运走,这一处地下空洞被李青松彻底打通。
从此刻开始,这颗矮行星便呈现出了任何自然过程都不可能造就出的结构。
它内部是一颗直径达到了730公里的庞大球体,外部则是一层厚度达到了80公里的厚重壳层,而这两者……互不相连。
想象有一颗煮熟的鸡蛋,此刻这颗星球的状态,就像是那颗煮熟的鸡蛋的蛋清层消失,只剩下了蛋壳和蛋黄,蛋黄便悬浮在蛋壳之中,没有一处自然结构与蛋壳连接。
负责连接蛋黄与蛋壳,并支撑起蛋壳不坠落下来砸到蛋黄上的,是李青松专门建造的,数量高达数百万的巨型支撑柱。
操纵着一名克隆体站在内核地表上,仰望着这一片被无数灯光照亮的世界,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此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
脚下是平整的大地,天空则是各种颜色交杂的岩石,大地与天空之间,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密密麻麻,甚至看不到它的尽头。
“还真是奇妙啊……”
但现在并不是工程的终点,接下来李青松还要继续。
把这颗内核破碎掉,也挖出去!
如同蚂蚁一点一点吞食馒头一般,在李青松那庞大的工程能力之下,这颗内核的体积不断缩小。而远在数千万公里之外,一颗新的星球正在逐渐生成。
一船又一船的星球残渣倾倒在这里。一开始时候,那些残渣还各自保持着独立,相互之间并不接触,大致形成了一个小行星群,共同围绕着恒星旋转。
但伴随着物质的急速增多,这一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改变。
李青松看到,那些平均尺寸不超过200米的小行星像是受到了一双无形大手的操控,相互之间开始了聚合、挤压,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外型并不标准的星体。
伴随着物质的再度增多,这颗并不标准的星体渐渐呈现出了球形。
一颗真真正正的矮行星便在李青松面前诞生了。
“放在古人面前,我此刻的行为可以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捉星拿月了吧。”
李青松淡淡的想着:“只可惜,现在我最多只能拿得动矮行星。那种大行星还是力有不逮啊。”
伴随着这颗人造矮行星的出现,真正的施工场所那里,位于内核的那颗星体也彻底消失不见。
现在,这颗天然矮行星真正只剩下了外部一层壳,内部什么都没有了。
数百万根长度达到了740公里,纵横交错,各自指向不同方向的擎天巨柱,将这一层约44亿亿吨,约等同于两个大西洋所有水量加起来的质量撑了起来,让它们保持着稳定。
平均算下来,每根柱子需要支撑的质量约为2000亿吨。这看似太过巨大,根本不是区区一根柱子便能支撑起来的,但不要忘了,这里是矮行星,而不是地球。
其实这些柱子所需要支撑的并不是2000亿吨质量,而是这些质量所造就的相互之间的引力,只需要抵消这些引力即可。
这个数字就小了许多,用这些柱子撑起来丝毫不成问题。
此刻,有一系列奇妙的现象发生在了这巨大的内部空洞之中。
工程进行到了这一阶段,李青松在这颗星球之上的物资运输任务便不再采取之前的那些或者在星球表面建造高速铁路,又或者直接使用飞船来运输了,而是一种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运输方式。
将物资打包好,直接扔下去。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此刻有一批聚变燃料需要从星球这一侧运输到另一侧去。于是,那些承载着氕气的大罐子便从这一侧扔了下去。
突破外部壳层,进入到内部空洞后,这巨大沉重的罐子仍旧在以高速坠落,且一直保持着加速状态,一直到此刻已经空无一物的星球质心处为止。
越过质心,它的速度便开始了降低,一直减速。一直到恰好越过正对应的星球另一侧的孔洞,到达星球另一侧地表时,它的速度恰好降低为零。
这里的智能机器人们只需要将其拉走存放即可。
星体的质量分布所导致的引力关系,造就了这一幕奇景。
只可惜,这种奇妙的物资运输方式仅仅只持续了短短几天时间而已,之后便不能用了。
因为李青松的工程进行到了下一个阶段。
该在这开挖好的巨大空洞内进行引力望远镜的建设了。
在前期任务之中,除了将原本的“星核”挖走,李青松还在进行着另一项任务。
从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开采水源。
它的半径有约1500公里,对应的,表面积便有大约2820万平方公里。而如此广袤的面积全部被厚重的冰层覆盖。厚度约500米之下则是一片平均深度约有3000米的液态海洋。
这么多水,将其均匀铺设在地球表面的话,其深度将达到160米左右!
而现在,因为李青松持续几十年时间的开采,这颗卫星上,无论冰层还是液态水,所有水源已经全部消失不见,全部被运输到了那颗遥远矮行星的旁边。
它们在那里汇聚成了一个直径约为700多公里的“水星”。
现在李青松所要做的事情便是,将这颗直径约为700多公里的“水星”,塞到这一层球壳内部去。
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做一件事情,那便是水的净化。
唯有超纯水,才能承担起观测引力子的任务。
于是,一边进行着球壳内部巨型储水罐、引力望远镜内部设备的建设任务,李青松建造在星球地表的众多水净化工厂也开始运转。
众多巨型运输船将一船又一船的水运输到工厂之中,在这里完成净化程序后,汹涌的超纯水便灌注到了球壳内部,将那一个个提前搭建好的储水腔室灌满。
持续了足足十年时间,那一颗“水星”彻底消失不见,这一颗矮行星则重新拥有了内核,不再只有外部那薄薄一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