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捉星拿月
仅仅二十余年时间而已,李青松便在这个完全原生态的恒星系之中完成了工业体系的搭建任务。
每一颗具备价值的星球之上都出现了数量多到数不清的各种工厂,每一颗星球上都耸立起了短则数千公里,长则高达十万公里的众多太空电梯,庞大的运输船队往返在不同的星球之间,终日不停。
那早已经清洁溜溜的各种仓库再度被无数物资充满。居住飞船之中,因为能源不足而取消的天气系统、水循环系统、野外环境系统等再度启用,山峰再一次被绿草覆盖,丛林之中再度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
城市、山野之间的河流再度开始奔腾,早已干涸的湖泊海洋也出现了碧波万顷。
一座又一座实验室再度恢复了工作,无数科研人员终日忙碌不休。
引力工程的前期物资与设施准备工作在这一刻也真正完成。
那么,到了真正向基础物理学突破展开冲锋的时候了。
李青松知道,引力与其余三种基本力俱都存在一些差异。
这差异早在电弱时期,也即人类文明时期,便已经被科学家们察觉到。
那便是,相比起其余三种基本力来,引力实在太过怪异,太过格格不入。为了描述引力,科学家们甚至不得不专门发展出一套名为相对论的理论。
这种格格不入表现在各个方面。最为明显的一个差别是,相对论认为时空是平滑的,连续的,而量子力学则认为时空是非连续的。
套用在引力上,便是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的弯曲,而量子力学则认为引力是一种物质间的作用力。
既然是作用力,那么就涉及到引力子的问题。
就像电磁力通过光子传递,弱核力通W和Z玻色子传递,强核力通过胶子传递,以此类推,引力也应该需要一种粒子来传递才对。
这种暂未明确的粒子,便是引力子。
引力波的存在,李青松早已经明确。他甚至还研发出了精度极高的引力波探测器,甚至可以用于接收引力波通讯信号。
当初从赤星联盟处得到的信息,便是通过引力波传递的。
那么……引力子在哪里?
如何才能探测到它,并明确它的属性?
这是统一引力的基础条件。用科学术语来说,便是完成引力的量子化。
也即,首先必须要将引力纳入到量子力学的框架之中来,才能谈后续将其统一的事情。
打个比方的话,就像是地球上存在两个种族,一个种族已经发展了一些科技,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称之为智慧族,另一个种族则是蛮族,茹毛饮血。
现在这两个种族打算和谈。那么,且不管和谈能否成功,智慧族首先都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开化蛮族,让其认同己方的一些理念,譬如人人平等,相互友爱,和平共处,生命无价等。
“人人平等,相互友爱,和平共处,生命无价”这些价值观念,便是“框架”。唯有也让蛮族认同了这些框架,和己方处于在同一个框架之内了,才能有后续和谈的事情。
否则,智慧族认为生命无价,蛮族则认为烂命一条不值钱,智慧族认为相互友爱才是对的,蛮族则认为阴谋诡计才是王道,智慧族认为签订了条约就要遵守,蛮族则认为条约就是拿来违背的,价值观念都不在一个框架内,双方看重的根本不是一个点,牛头不对马嘴,能谈出什么东西?
此刻,引力相对于李青松来说,便是一个“蛮族”。将其量子化,为后续统一做准备,便等同于智慧族开化蛮族,进而为谈判做准备。
很显然,要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首先要能探测到引力子才行。否则连引力子是否存在都无法明确,能量子化个什么?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早在尚未停靠这个恒星系之前,各种族科学家与李青松便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进而形成了一些共识,找到了一些可能有效的办法。
还是要提升探测精度才行。
怎么提升探测精度?
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准备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
其一,建造足够巨大的,基本原理与中微子望远镜类似的探测器。
在理论计算之中,李青松与各种族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引力子和普通物质粒子也有发生碰撞的概率,而这种碰撞同样可能导致一些可以观测到的光学现象。
又依据现有科学资料,李青松还知道引力子的穿透力极强,甚至远远超过中微子。
现有的中微子望远镜在可期望的时间内根本没有概率探测到引力子撞击纯水分子的现象。
想要依靠这种模式来探测到引力子撞击现象,进而通过撞击数据反过来研究引力子的各种性质,需要将现有最大的中微子望远镜的规模再提升5000万倍才行。
李青松所建造过的最大型的中微子望远镜,其内部容纳有21.5亿吨的纯水,呈现出球体的它,直径甚至达到了1600米。
将这个巨大的水罐放到地球上的话,它甚至要比泰山还高。
将其提升5000万倍,其内部容纳的纯水质量将达到10亿亿吨左右。
而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湖泊、河流,连大气层之中的水、土壤之中的水、生物体之中的水,等等等等,所有形式的一切水都算上,总质量也才仅有140亿亿吨左右。
这一台设计之中的引力子望远镜,其所需要用到的水量足足占据地球总水量的14分之一,大约与四大洋之中的印度洋的总水量相当。
如果将这么多水散布到太空中,它甚至会在自身重力下凝聚成一颗水球,其直径将达到720公里!
更关键的是,为了确保观测精度,这些水必须都是超纯水才行,也即每1亿亿颗水分子之中最多只有一个杂质分子的程度。
这样巨大的工程,便连李青松都感到有些棘手。
但这大概还属于普通强核文明可以做到的程度,无非是耗时更长,慢慢建设而已。
至少从社会工程学层面来说,通过这种探测器来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是有可能的。
那就没什么说的了,造就是了。
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准备的第二种提升探测精度的方案,便是通过气态巨行星为媒介来进行。
在基于现有理论的计算之中,科学家们认为,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物质在微观层面发生一种名为“湍震”的现象。如果能探测到这种湍震现象,便可以通过它来反过来研究引力子的各种性质,进而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
但这种湍震现象极为微弱,根本不具备在常规试验环境下探测到的可能性。
除非能将试验工具放大到足够大,这种微弱的湍震现象才会跟随着同步放大,才能被人们探测到。
需要放大到多大才够用?精密计算表明……差不多像是气态巨行星一般大就差不多了。
这很显然是普通强核文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就算以李青松的工程能力也远远不够。但很显然,李青松是不必真的去建造那么巨大的探测器的,因为星系之中天然存在符合条件的试验媒介。
那些巨大的气态巨行星便是天然的试验场所。
现在唯一的问题便是,如何进入到气态巨行星内部足够深的地方,在那里进行实际观测,看能否观测到理论推测之中的“湍震”现象了。
早在当初由电弱晋升为强核的时候,李青松便尝试过在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观测的行动。
但因为气态巨行星内部的压力实在太过巨大,且自己的科技有限,无法支撑的缘故,最终未能成功。
但现在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经到达强核巅峰,强核材料早已经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探测飞船的性能大幅提升,进入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探测便有了可能性。
当然,李青松此刻所掌握的强核材料,其本质上并不是理想化的“克服原子核间库伦斥力,令其紧密排列”的那种材料。
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密度大约接近中子星的密度。其各种性能当然超乎想象的强悍,甚至能近距离硬抗大当量氢弹的爆炸,将其丢到恒星核心恐怕都不会破损。
但它的技术含量实在太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哪怕成功晋升为引力文明,李青松都清楚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做出这种材料的可能性。
现阶段李青松所谓的强核材料,其实是和能量护罩类似的某种通过强核激发来获取到的材料。其性能当然比真正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差得远了,但也比常规材料超出许多,足够用了。
确认了这两种方式全都具备工程可行性,李青松立刻便和众多智慧生命科学家一起,真正开始向“引力子量子化”发起了冲锋。
首先进行的是引力子望远镜的建设工作。
它太大太大了,直接在太空之中找一个地方开始建造恐怕不行。更加经济与合理的方式,是找一颗矮行星,借助其结构和框架来进行引力子望远镜的搭建。
一番寻找之下,李青松很快便找到了一颗合适的星球。
它距离主恒星约有120亿公里的距离,接收到的恒星辐射极低,且周边不存在任何大行星,也不必担心会受到引力干扰。
就是距离远了一些。120亿公里的距离,就算是李青松的运输船,一趟运输下来也要耗去约三个月的时间。
但这个障碍对于李青松来说最多也就是略微麻烦一点而已,仍旧算不得什么。
大量的工业飞船、运输飞船抵达这颗矮行星,工程立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