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计划改变
雒都东郊,伊水汇入雒水的河口处。
水车被水流推动,向岸边河渠汲水。
赵基出巡至此,觅马于野地,他则引着亲近卫士在河渠里洗脚,纳凉。
从这里向西边雒水上游去看,可以看到雒水南岸的辟雍、明堂废墟,如今那里是五部营的营地所在。
就在他享受这片刻悠闲之际,使骑策马而来,还跟着护卫、引领骑士。
来自晋阳的使骑矫健下马,举着防水漆木桶:“晋阳急递!”
赵基也站起来,身边关尚快步过去接过漆木桶,转递给赵基。
见漆印完整,赵基接过关尚递来的小刀剖开漆印,就问使者:“晋阳何事,竟如此紧迫?”
“仆不知,只是子龙将军命仆当面呈交大司马。”
使者如实回答,正常公文送到幕府行营,那边自然会处理,重要紧迫的军情会直接抄送赵基当面;如果是普通问题,就留着一起解决。
赵基取出里面的公文,当即就翻阅起来。
有赵彦的,也有贾诩的。
对于贾诩提倡的提前出兵,赵基多少有些不情愿。
陈国官吏、士人背叛陈王后,蛊惑陈国的军民,现在这些人与袁术处于良好的蜜月期。
仿佛没有陈王,依附袁术后,陈国士民也能维持住原有的生活状态,似乎还能对外开拓疆域,去吃战争红利一样。
面对贾诩的预判,赵基又不得不慎重,重新审视眼前的战局。
固然,赵基对吕布是有信心的,公卿那伙人再愚蠢,也不会主动去谋杀吕布。
可很多事情不能乐观估计,不见得公卿们就有正常人的理智。
理智思考,其实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稀缺能力。
不是说你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就能有理智思考的能力。
如果提前预判吕布势力将陷入内乱或别的原因,导致无法出兵中原。
那自己将要面临完整形态的袁术,目前袁术处于上升期,陈王遗产、豫州的夏粮使得袁术势力大振,上升期的内部几乎没有什么较大的矛盾。
除了袁术之外,还有袁绍与他重要的党羽曹操。
目前的袁绍,在效仿光武帝河北旧事,此前没能很好的平衡河南元从士人、河北土著士人之间的矛盾。导致荀彧、郭嘉出走,陆续依附了曹操。
当时的曹操,对袁绍来说就相当于光武帝的邓禹。
曹操拒绝缴纳人质后,相当于作乱的邓奉。
陈留一战被自己与吕布重创后,曹操不得不向袁绍低头,转移家属上缴人质,重新变成了袁绍的好伙伴、邓禹。
所以没有吕布一方强力参战的情况下,曹操就敢深层次干预讨袁战争。
袁绍的指示下,曹操不可能来打顺风仗,这对袁绍而言毫无意义。
那么曹操只能来当个蜻蜓队长,己方与袁术决战时,谁取得胜利,曹操就会来打谁并劝架,为败者争取撤退、收拢溃兵的机会。
决战时才能杀多少人?
追击时,才能创下有效的俘斩。
赵基看完书信,神情自然,无所谓模样:“阿尚,准备笔墨。”
“喏。”
关尚快步离去,端来木板组合的桌案,其上笔墨纸砚齐全。
见赵基要书写令文,又有卫士取来草垫,还将赵基的绯紫长麾提来,伫立在一边微微调整,伞盖一样的长麾恰好挡住阳光,阴影遮在赵基与桌案之间。
不管贾诩预判如何,既然都主动进言了,那自己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听从,并立刻执行。
就贾诩那趋利避害的性格,你不听,人家择机就跳船了。
虽不至于直接跳槽,但能引病归隐。
毕竟目前天下大害看似是袁术,袁术只是表象,本质还是那伙旧日公卿。
自己对公卿的了解,肯定不如贾诩。
对于赵彦、贾诩已经开始执行的方案,赵基一字不改尽数承认。
书信中也对部分储存于晋阳的金玉奢侈品做出安排,如果有合适的行间计划,就交给贾诩负责执行。
不仅是袁绍那边,公孙瓒这里也要安排下去。这次中原决战,自己将袁术打的越惨,那袁绍爆发的就越猛!
袁氏的影响力、基本盘就那么大,袁术自己守不住,这些人也不想引颈就戮,投靠袁绍就成了唯一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