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主编和李小林互相看看,沉默。
李恒不好意思地笑笑,「谢谢老师。」
接着他问起了最关心的问题:「老师,您看里面的部分内容,要不要做修改?」
有些话一听就懂,巴老先生问:「你是指关于小娥情欲描写这一方面?」
李恒说对。
巴老先生陷入沉思,过一会,他老人家缓缓摆摆手:「都是精华,暂时不宜动。」
「矣,好!」李恒欢天喜地应一声。
有他老人家兜底,他就什麽都不用怕了,只管写,他娘的使劲地写。
巴老先生喝口茶,盖上盖子,问:「大概什麽时候能写完?」
李恒对此早有规划:「快的话这个学期,慢的话8月份之前。」
巴老先生点了点头,「稿子先放我这,看完让你小林姐给你送过去。」
李恒再次矣一声,表示不急。
晚饭过后,巴老先生带着李恒和廖主编在外面主干道上散了会步,聊了一些当今文坛的事情,临了嘱咐李恒:
「你有泼天才华,要物尽其用,要珍惜,场外之事有我和你师哥,你不用操心。」
「谢谢老师,谢谢师哥。」李恒听得心里暖暖的。
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奶奶个熊的!有靠山就是好啊,天下大可去得。
晚7点,散完步的巴老爷子继续品读《白鹿原》去了。
眼见天色不早了,李恒也提出告辞,「小林姐,那我先回去了,晚些时候再来看你和老师。」
李小林热情挽留:「这麽晚了,天都快黑了,要不今天在这里过夜算了,明早再走。」
李恒摇头,「明天星期一,满课,我还要赶回去上课,课程耽搁太多了,得补回来。」
推脱一番,见他心意已决,李小林只得作罢,末了对廖主编说:「廖大哥,
你开车送送他。」
廖主编早有此意,离开院门后,和李恒一起上了面包车,往杨浦方向赶去。
一路上两人有说有谈,不知不觉就到了庐山村。
在巷子口下车,李恒趴窗户上问:「师哥,要不要去我家里坐会?」
廖主编点根烟,吸两口说:「下次去,今天有点晚了。」
「行,那你路上开车慢点,注意安全。」
两人都是老熟人了,没那麽多弯弯绕绕,李恒当即退到一边,目送面包车离去才往巷子里走。
「咦?都不在家麽?」
来到巷子尽头,李恒发现周边三栋小楼一片漆黑,没了往日的灯火通明和烟火气,让他非常不适应。
不死心,他试着大声喊了喊。
喊余老师,喊麦穗,喊周诗未,结果没有任何回应。目之所及,一片冷冷清清。
在巷子中央站立好久好久,李恒这才掏出钥匙开门进屋。
进屋的那一刹那,他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自己这个家哎,估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余老师的身影了。
事实上他的预感对了,接下来的一个月,余淑恒不仅没来他家,甚至连庐山村都很少回。
每到日落,对面25号小楼就孤零零的,门窗紧闭,在夕阳下显得形单影只。
人不见了,陶笛声也没了,让他好不习惯。
好在隔壁27号小楼时常会开门,但周诗禾也好,麦穗也好,来他家里的次数比以前要少了很多,而且基本不会在他家里过夜。
不过对于这些,一直忙着写作的李恒没有时间去深思,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世界中忙得不亦乐乎,不可自拔。
同外面的世界少了诸多联系,换来的写作成果却是喜人的。
在这一个月里,除了上课外,闭门修炼的他把《白鹿原》的进度推到了35
章,且质量一章比一章好。
因此,巴老爷子对他赞不绝口,私下里总是对女儿和廖主编说:他天生就是吃笔杆子这碗饭的料。
「李恒,你的信。
,
5月12号,今天是星期四,上完第7节课后,柳月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沓信。
李恒随口问:「哪里的?」
「你自己看,有好几封。」柳月说着,一次性递给他6封信,把他吓了一跳。
粗粗过一遍,除了宋好的信在他预料之中外,其馀5封都来得比较稀奇。
比如杨应文的。
比如从没联系过的陈丽珺。
比如李望李希两姐妹。
在他对着信封琢磨之际,柳月撕下一张纸条写:我马上要出国了,两个月前你承诺地陪我一起吃饭还有效吗?
李恒证了一下,把6封信收好,执笔回:哪天走?
柳月眉,写:班上人都知道,你没听说?
李恒回:抱歉,最近一直比较忙。
想起《百鹿原》最近这些日子在报纸上造成的巨大影响力,柳月释然,没抓着不放,写:我后天上午走,今天是最后一次给你送信。
李恒偏头瞧了瞧他,诚挚地回复两个字:谢谢。
犹豫片刻后,他问:你什麽时候有时间?
柳月写:明天晚上怎麽样?
李恒问:晚上?明天下午行不行?明天下午正好只有2节课。
柳月写:下午我没空,家里要替我践行,亲戚朋友都在,走不开。
李恒直直看着她眼晴,几秒后,执笔回:可以。
柳月神采奕奕写:那明天下午6点左右,我到校门口来接你。
李恒回:好。
Ps:求订阅!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