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可以带进棺材里的书(求订阅!)
把手里的稿件放到巴老先生跟前,李恒没来由地有些志芯。
能不志芯吗?
从第8章开始,里面非常大胆地描述了一些关于两性方面的场景。之前他是有考虑过删除掉这些片段的,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保留。
怎麽说呢?
感觉少了这些片段,这部《白鹿原》就并不完整,算不上最巅峰的文学作品。
可是现在才88年啊,很多事情都受时代节点和大环境的影响,他一时间把握不准这其中的度,所以才想着让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过过目。
巴老先生戴上老花眼镜,拿过稿件就翻阅起来,没有任何渲染,就那样直接沉浸在了书中世界。
一时间,李恒也好,廖主编和李小林也罢,面面相一阵后,都没敢打扰纷纷起身去了外面院子里。
一到院落,廖主编就拍拍他肩膀,高兴地说:「你这次的开篇不得了,在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新闻报纸李恒都有看,不过他明白,重头戏还在后边,现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坛大咖丶文学评论家和权威媒体杂志等都还没有对《百鹿原》做公开评价,估计他们都在等这部小说的后续。
毕竟一部50万字的大长篇小说,如今才刊载了7万来字,是好是列虽说早已见苗头,但万一后面崩了呢?
那现在过早下结论,后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所以,现在叫喊得最热闹的仅仅是广大支持李恒的读者和一些小媒体,至于那些有份量的,都在等一个契机,都在等后续。
见李恒只是笑,廖主编感慨丛生:「2月份的《收获》期刊卖出了将近350万册,再次力压《人民文学》登顶国内第一。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你和《白鹿原》的功劳,我拿到统计数据时都没你这麽沉着,激动了老半天。」
旁边的李小林听笑了,打趣道:「那廖大哥你可要好好巴结巴结小师弟,要是哪天你们怠慢他了,说不定就跑咯。」
廖主编呵呵一笑,看了看李恒,接话道:「老实讲,曾经我们有过这样的担忧。
但现在我反而变得通透了,只要白鹿原后续能保持质量,有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在《收获》杂志刊发,我已经知足。」
廖主编的潜在意思十分明显:于公于私,他当然是希望李恒永远留在《收获》杂志,但他也非常尊重李恒的个人选择。
就着《白鹿原》聊了会,廖主编又说到了《文化苦旅》,只见他从公文包中掏出一张汇票,递给李恒:「截止3月底,《文化苦旅》一共卖出3456013册,这是第二批结算的钱。」
第一批是200万册,按8%的版税,到手64万,这笔款项年前已经结清。
第二批是指后面的1456013册。
关于钱财,李恒都是有一说一,主打一个亲兄弟明算帐,绝不含糊,当即没怎麽客套,很是利索地接过了汇票。
低头一瞅,汇票上显示的金额为46万6千元整。
很显然《收获》杂志多给了几百块,为他凑齐了一个整数。
64万加46.6万,一部《文化苦旅》就帮他挣了110.6万元。
直接让他成为百万富翁。
而自己早先有13万元的银行存款。
嘴!凑一起竟然突破了120万!
达到了可观的123.6万元!
这妥妥一笔巨款啊,一个普通家庭几辈子也挣不来的钱,李恒一时有点小激动。
哪怕是前生银行存款有几千万,但想着这个年代以这个年纪就成了百万富翁,心潮莫名澎湃!
这种成就感和安全感,不是后世能比的。
三人在庭院喝着茶,聊了会,稍后李小林起身做中饭去了。
等人一走,廖主编沉思一阵,问他:「昭仪有没有去白鹿原找你?」
李恒摇头:「没有。」
随后他问:「怎麽?又有关于她的消息?还是她来找你了?」
廖主编说:「最近一个月倒是没有,只是前段时间她母亲向我问起你,我才跟你通个气。」
「哦?」
李恒意外,「她母亲提我作甚?」
廖主编看着他,叹口气说:「还能作甚?还不是想询问你的个人情况,想看看你和昭仪有没有可能?
身为人母,昭仪这麽大了还没成家,我能理解她的焦急和担忧。不过师弟你放心,她老人家是一个比较通情理的人,不会给你造麻烦。」
听到这话,李恒落了心。
或者说,他一向不太关心此事。虽说跟黄昭仪没太多近距离接触,但从以前的书信往来中,他还是可以有一个初步判断,对方行事磊落,应该不会行航脏之事。
从上午到中午,再到下午,李恒一直呆在老师家,陪两位师兄师姐胡天海侃。
巴老先生看书入了迷,全程都没管他死活,直到傍晚时分才停下来。这停下来,还是因为他老人家眼晴看累了,需要休息所致。
见状,李恒丶廖主编和李小林停止交流,齐齐望了过去。
尤其是廖主编,比李恒还关注这部作品的后续质量,顿时期待问:「老师,
怎麽样?
这问题让李恒跟着紧张万分。
总得来讲,这部《白鹿原》还是原来的白鹿原,却也不是那部《白鹿原》
了。毕竟他结合两世为人的经历私自新增了30%的内容,力求让原着变得更有深度和厚度。
巴老先生看看廖主编,又看看女儿,最后视线停在李恒身上,面容平静许久后终于生了变化,缓沉地拍了拍稿件说:
「好!这是一本死后躺在棺材里可以当枕头用的书。」
一个「好」,一句话,评价铿锵有力,不可谓不高!
更何况这话出自文坛泰斗级人物巴老先生之口,足可以见其含金量。
廖主编嗖地一声站起来,随后又坐下去,手里拿着一杯浓茶,无比开怀。
李小林也比较动容。她是明白父亲是怎麽一个人的,能做出这样的评判,无疑是非常喜欢这部文学作品。
要说最激动的当属李恒了,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写作的时候他就觉得新增部分特别好,很多地方有种画龙点晴的效果。
但老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自己感官再好也没卵子用哇,容易出现思维误差,而如若别个都高度认可你的好,那才是真的好!
巴老先生问:「这题材好,容易引起共鸣,你当时是怎麽想到写这个题材的?」
这问题在场之人都比较关注,视线不约而同积聚他脸上。
李恒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我也没有刻意想过,就是单纯的文献资料看多了,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廖主编若有所思,问:「赵菁送给你的那些文献资料。」
李恒点头:「最初的灵感确实来自那批资料,它们详细地记载了关中和陕北一带的风俗文化,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闻言,巴老先生颌首,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很不错,比我年轻时候出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