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朔党丶范纯仁丶吕公着以及吕大防丶韩缜等人未必就能够一直好下去,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至少现在苏允算是摆脱了新法派的影响了。
而苏允此举虽然大部分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全新的朝堂上立足,但却是意外的让朝廷有了一个新的局面。
十月,司马光终于是支撑不住了,他这一死,朝廷里面最为死硬的反新法派大臣也没有了。
在同时,程颐也被朔党攻击,随后被罢去侍讲之职,并贬出了京城。
随后,贾易亦是被朔党贬出汴京,去某个不知名的州县为官了。
司马光与程颐都算是极端保守派,而范纯仁丶吕大防丶吕公着等人是温和派保守派,尤其是朔党的刘挚等人是实干派。
司马光以及程颐一死一贬,朝廷上的气氛反而因此改善了许多。
当然啦,主要是苏允时时往苏轼家中跑,不断劝阻他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去刺激朔党,因此达成了一个只有洛党受伤的世界。
苏允的努力自然是被人看在眼里的。
吕公着丶韩缜丶范纯仁丶吕大防乃至于刘挚丶王岩叟等人都齐声赞颂『苏居正谋国甚远矣』!
苏允表现出来的对稳定朝政上的努力,在众大臣称颂之中,自然是传到了高太后的耳中,高太后对此亦是稍微放下了一些戒心。
而苏允此时亦是打算小心翼翼地开始做一些事情了。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清明上河园离着建成还久着呢,这麽大的工程,虽然苏允怕工期太长,所以分成了多期建设,但即便是如此,首期项目至少也要到明年年初才算是建成,而那总体建设规模,也不过是筹划之中的一成而已。
但是苏允因此募集到的资金,却是已经高达上千万贯的规模了。
这笔资金的来源有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是盐商丶丝绸商人等贡献了部分,而汴京一些大族贡献了部分,更多的是工部这边将估价悄悄地炒起来,然后一直往外出让股份,因此募集到上千万贯的资金。
苏允此时做得极为鸡贼,看似他将股份无偿给到韩氏丶吕氏丶范氏等家族,但却是悄悄放风到市井之中,说几大家族都耗费重金收购这些股份,还让人将价格往上炒,截止到目前为止,清明上河园每一分的股份估价已经来到了五万贯!
嘿,你还真别嫌多,也别质疑这清明上河园的股份究竟值不值当五万贯,炒股这个玩意,你会问腾讯这家公司值那麽多钱麽?你会问碧桂园值那麽多钱麽?
反正啊,现在价格就是这麽个价格,而且还可能继续往上升,许多富人期待着购入,而手上有股份的人更是紧紧把持,根本就不往外卖!
当然,市面上还是有少量的股份在卖出,那是不知名人士卖的,是谁不重要,反正这个时候能够买到就是挣到!
他们自然不会知道这就是苏允的敛财手段。
这会儿苏允正在听取蔡凤回的汇报呢。
「……这送出去的股份差不多是二成左右,高家丶范家丶二吕丶韩氏等大族或是直接赠送,或是以低价卖出,这部分就是二成左右。
这部分收回来的钱比较少,大约也就一百万贯左右。
而卖高价的主要是卖给了豪商富贾,这一部分占了二成左右的股份,这一部分大约收回来五百万贯左右。
而剩馀的四百万贯左右的资金,只卖出不到一成便收拢回来了四百万贯,这才是真正获利的部分。
接下来我会严格控制卖出的股份,争取将股价缓缓继续往上推,如此既能够增加工部的资金规模,另外还能够维持住股价。
当然,我建议是若是没有必要,可以不用往外卖了,这股价会越来越高的,只要留在手上,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其实是更合适的事情。」
苏允听了阿回的汇报,点点头道:「继续卖,你控制好规模,另外,将清明上河园的建造经费一次性注入,将资金给隔离开来,接下来我要干的事情花销会比较大,得先把钱预留出来,免得让清明上河园成了烂尾工程,那可就祸事了。」
阿回点点头道:「清明上河园建设成本丶运营成本等加起来,应该也就是百馀万贯左右,等投入运营之后,自然会自己产生利润继续运营了。」
苏允点点头道:「八九百万贯的资金规模,大约是可以做些事情了。」
阿回闻言有些好奇道:「八九百万贯,这麽大的一笔钱,要怎麽花呦!能花的完麽?」
苏允闻言失笑道:「这钱看起来多,但用起来的时候,其实可能是不够用的。
别的不说,这笔钱大部分要用到治理黄河上去,我打算来一次比较大规模的治黄工程。
这黄河从汉代王景治河后安定了数百年,但到了国朝,这黄河又不安分起来。
从国朝建立至今,改道丶决堤不知道多少次了,耗费朝廷国力不知道多少,这一次我打算好好治理一番!
其次,我打算建立一个专门用来改造各种工具的研究院,改进比如说翻车丶筒车丶纺织机丶活字印刷术等。
另外还要在太学或地方设立「匠作学堂」,培养工程人才,还有将记录工程技术经验的书籍进行推广,组织编纂《工部格例》,系统整理建筑丶水利丶制造标准等等。
为官一任,便要尽量做一些事情嘛,工部废弃太久,一些成例都已经丢失,我须得花费更多的努力,让工部真正走上正轨才行。
而这些事情,每一件都是要花很多钱的,这笔钱,未必就够糟蹋的。」
阿回闻听此言,笑道:「没事,这清明上河园的股份还有大部没有出卖呢,你需要钱了就跟我说,反正总得供应上才行。」
苏允闻言笑了笑没有再说话。
这些事情他的确是要用心去做的,虽然这些事情对于大宋的国力来说未必就有多大的好处,大宋的问题太多太多,光是做好这些事情,国力想要跃升依然是奢望,但当下的情况,能做的也不多。
虽然说经过苏允一番拳打脚踢,朝堂暂时没有了极端派,但守旧的惯性仍在,制度上肯定是半点也动弹不得了,只能在技术上做些改善了,也罢,就算是给未来先打下一些根基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