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纪之谜?”</p>
听到朱祁镇说出的这番话,张莹整个人不由一呆:</p>
“朱先生,可能是我理解有点问题,我再和您确认一下哈。"</p>
“您说的鬼子咳咳,霓虹人所谓的历史空白,是指空缺了</p>
四世纪中某些比较重要的事件或者节点,还是说</p>
“霓虹人对于他们第四世纪那一百年的历史进程全然一无</p>
所知,甚至连当时的统治者、城市名字都不清楚?”</p>
朱祁镇笑吟吟的看了这姑娘一眼,这个数字人嘴角微微翘</p>
起了一丝弧度:</p>
“答案当然是后者。"</p>
“也就是霓虹整个第四世纪、足足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在文</p>
献资料上尽是一片空白。"</p>
张莹的看着朱祁镇,许久没有说话:</p>
"</p>
在她想来。</p>
朱祁镇所说的四世纪之谜指的或许是某些节点的空白,客</p>
观来说,这种空白在华夏历史上也很常见。</p>
比如最近的例子就是之前的古滇国,在今天之前它的来历</p>
都争议尚存呢。</p>
类似的还有死在马鬼驿的是不是杨贵妃本人、元顺帝与</p>
宋恭帝是否有血缘关系、金匮之盟是否存在、准确的战国年表</p>
何时问世等等等等</p>
对于任何一个跨度超过千年的文明而言,存在这类事件节</p>
点上的空白都是很合理的。</p>
譬如英国、埃及甚至印度,也都有类似的未解之谜。</p>
结果没想到的是。</p>
朱祁镇嘴里居然蹦出了这么个惊天动地的回答--霓虹</p>
居然缺失了第四世纪整整一百年的历史?</p>
看着陷入震惊的张莹与王通二人,朱祁镇便主动做起了科</p>
普:</p>
“两位可能不太清楚,霓虹那边有关历史的权威资料叫做</p>
记纪,是历史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总称。”</p>
“这两本书成书于8世纪,其中不仅有上古诸神开天辟地的</p>
神话,也有早期天皇的记录。”</p>
“霓虹的神话故事咱们就不多提了,记纪中对于霓虹历史</p>
事件最早的记录与一个叫做'邪马台国'的霓虹国家有关,而这</p>
部分内容其实是抄录自咱们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p>
“用公元纪法差不多就是公元200多年的时候,邪马台国向</p>
西晋朝贡,当时进贡的霓虹女王叫做卑弥呼。"</p>
而在邪马台国之后,记纪中后一个记载的霓虹政权是倭</p>
五王,当时倭王瓒向南朝宋遣使一一这部分内容同样摘录自咱</p>
们的《宋书》。”</p>
说道这里,朱祁镇再次朝张莹一摊手:</p>
“所以张女士,现在你是不是能猜到一些事儿了?“</p>
张莹虽然不像王通那样毕业于五道口那种顶尖大学,但这</p>
姑娘好列也是个211的硕士研究生,思维方面还是很敏锐的:</p>
“您的意思是霓虹之所以缺少第四世纪的文献记录.是因</p>
为咱们没资料给他们抄了?”</p>
“宾果!”</p>
朱祁镇轻快的打了个响指,嘴里还蹦出了个洋文,也不知</p>
道老朱要是知道这货这么跳脱会不会从孝陵里揭棺而起:</p>
没错,公元第四世纪的时候华夏西晋朝纲混乱,又逢五胡</p>
乱华,用你们现代人的话来说,那就是魔法晋书目录时期。”"</p>
“受这些因素影响,华夏也遗失了不少关于当时霓虹的文</p>
史记载,从而导致了霓虹所谓的四世纪之谜的出现。</p>
张莹静静听完朱祁镇的介绍,方才摸了摸下巴唔,摸了</p>
摸头盔的下壳:</p>
“还真是这样呀不过朱先生,那《永乐大典》里摘抄的</p>
记录又是从哪里来的?”</p>
朱祁镇闻言叹息一声,半是遗憾半是感慨的说道:</p>
"张小姐,西晋和东晋时期虽然民族动荡局势艰难,但那终</p>
究是一百多年的漫长时光。"</p>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史资料只能说比较难以保存,却</p>
远远不至于绝迹。”</p>
“根据我们整理出来的信息,《永乐大典》中一共摘录了两</p>
位晋朝史学家所书的文史资料。"</p>
“其中西晋的资料由郭颁记载,东晋的资料则出自习凿齿</p>
之手。"</p>
“这两册抄本被习凿齿带到了新余白梅避世,辗转流落到</p>
了公元502年建成的佑民寺中,没有随遣唐使一同被带往东</p>
瀛。”</p>
“因此霓虹人所记录的记纪之中,自然也缺少了这么一段</p>
历史。"</p>
“后来姚广孝受旨编撰《永乐大典》,佑民寺住持将这两本</p>
资料的抄本捐出,方才被摘录到了《永乐大典》之内。"</p>
说起华夏知名的史学家,大多数人脑海中可能会冒出太史</p>
公、班固、陈寿之类的名字,要不就是左丘明、范哗等等。</p>
但实际上。</p>
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还有很多优秀权威但名气相对没</p>
有那么大的史学家存在。</p>
郭颁与习凿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
相比于习凿齿,郭颁的名气或许会稍微大那么一丢丢一一</p>
因为他说过一句略微有知名度的评语:</p>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p>
这句话里的维就是姜维,因此在姜维粉丝圈里听说过郭颁</p>
名字的人还是有那么些的。</p>
另外郭颁还写过《魏晋世语》,《魏志-武帝纪》也多次引用</p>
过郭颁的内容,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史学家。</p>
至于习凿齿嘛</p>
不夸张的说。</p>
后世一百个人里头,恐怕都没几个听说过这哥们的名字。</p>
不过习凿齿同样是位颇有能力的史学权威,《汉晋春秋》</p>
便是出自他手,</p>
没错,就是那本被很多曹操粉丝视为万恶之源的'野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