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专号征订工作从11月上旬就开始了,发酵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掀起了阵阵热议。
截至征订结束,一张张征订单从各地反馈到《收获》杂志社,仅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这在出版社或杂志社的征订当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效率了。
李小琳看看最后汇总的数字,喜不自胜。
85.16万份!
《收获》杂志社的征订工作面向的是全国的各大书店、二渠道以及邮局所代表的个人读者,在《收获》历年的征订工作中,正刊订阅是重中之重。
巅峰时期,《收获》的正刊征订量超过20万份。
这20万份代表的不是全部销量,而是20万个最忠实的读者(单位)。
陆遥的《人生》在82年出版时火遍全国,征订量也不过12万册,这些年累计销量早已破了百万册。
所以杂志或是单行本的实际销量,往往是征订量的两倍,甚至是数倍之多。
但即便是20万份的征订量,也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这些年来国内文学杂志的销量一降再降,《收获》也不例外,曾经单期百万份的销量,如今只剩下个零头。
此次的专号竟然一举收获85.16万份的征订量,这如何能让李小琳不惊喜呢?
「朝阳的号召力真是非同凡响啊!」她看着汇总来的征订数据,眉眼间尽是喜色。
「是啊,‘林百万’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程永新也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感慨。
「照这个征订量,销量恐怕要200万起步吧?」
他说着话,却警见了李小琳的脸上闪过了度之色,便问道:「小琳姐,怎么了?」
「咱们专号的销量越多,书出版以后的销量可就越少了。」
闻言,程永新愣了一下,却也明白这么个道理,只是林朝阳都已经答应了杂志发表,
肯定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他不理解李小琳怎么会突然提起这件事。
不等他多问,李小琳转头跟同为副主编的肖元敏低声商量了一阵,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将每期专号总印数控制在100万份整,为小说之后的出版让路。
她的决定让编辑部的人都感到有些意外,但大家想想,即便是100万份,对于现在的《收获》也已经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数字了,更何况这次的专号还是6期。
算上正刊的出版,这相当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收获》每月都要出刊一次,从双月刊变成了月刊。
远在燕京的林朝阳接到李小琳的电话,先是意外,又随即表示了感谢。
虽然他不差这点销量,也不差这点钱,但人家毕竟也是好意。
谈到出版的问题时,李小琳的意思是现在国内文学界盗版横行,发表和出版的时间也不能间隔的太久,否则就是给盗版留市场。
林朝阳想了想便给人文社打了个电话。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祝昌盛眉飞色舞。
他前些天还在为林朝阳新书的首发权被《收获》给拿去了而感到郁闷,没想到才几天的功夫,林朝阳竟然决定将新书的出版交给他们人文社。
这当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后,他拉着人文社现任总编兼《当代》主编程早春便跑到了林朝阳家,详细的商议了出版事宜,才欢天喜地的离开。
12月15日,冬日清晨的阳光被雾霾所遮挡,天空看起来阴沉沉的,冷风吹过,在新华书店门前排着队的热心读者们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大雪之后,燕京夜晚的气温已经在零下5度,白天的气温也只是在零度律徊。
不过天气再冷,也没办法阻挡这些读者们的热情。
进入九十年代,燕大周围多了很多书店,93年万圣书园开业、95年风入松开业、97年国林风开业,这些都是燕大附近较为知名的学术书店,老板也都是海淀附近几所大学的教授或毕业生。
但要说最受燕大学子们欢迎的,还是屹立在海淀大街上几十年的新华书店。
一来是因为这里离燕大较近,从燕大南门出来,穿过老虎洞拐个弯就到了。
二来是因为这里社科、文史类读物多,相较于那些专营学术读物的书店在受众上明显更广。
陈佳勇一早和王长江约好了在学校南门见面,两人见面的时候他正啃着从食堂买来的包子。
「灌一肚子风,你小心等会儿肚子疼。」
王长江提醒了他一句,陈佳勇却没当回事,两人一路往新华书店走去。
陈佳勇是今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因此被保送进了燕大中文系,他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上最幸运的一批获奖者。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七位一等奖获得者被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破格录取。
此事在国内文化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那之后,各大名校为了避免争议,逐步收紧了要求,直到几届之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只能起到高考加分的作用。
王长江则是正常考入燕大中文系的。
两人来到新华书店门口,看着门口的长队,王长江不禁惊讶,「这么多人啊?」
他们都是八零后,买书排队这种事只在小时候听说过。
新华书店八点开门,这会儿离开门还有不到20分钟,两人见陆续还有读者加入队伍,
赶忙先排上队再说。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那年,赶上林朝阳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出版。
我爸本来是负责送我上学的,结果他为了买书把我带到了书店门口排队,害得我迟到被老师罚站了20分钟。」
王长江看着前面的队伍,饶有兴致的说着往事。
「你接触林朝阳的作品那么早呢?」陈佳勇问。
「早什么呀?那天我爸买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回家就被我妈骂了一顿,书直接没收了。」
陈佳勇顿时忍俊不禁,「没收」这事当然是有说法的。
当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刚在国内出版的时候,就因为其中所涉及的艾滋、同性等问题被国内许多人视为洪水猛兽。
很多家长更是严防孩子看这种书,甚至还有人向教育部门请过愿,试图将这本书列为禁书。
这么多年过去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不少思想保守的人眼中,依旧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
但实事求是的说,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正面意义要远大于负面的。
至少在陈佳勇读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所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感动和对生命的敬畏「不过后来我还是趁着暑假的时候,偷偷读了这部小说。
可惜那时候太小了,读着感觉太没意思了,比《西游记》差远了。」
王长江说到这里问陈佳勇,「你最早看林朝阳的书是哪本?」
陈佳勇脱口而出,「是《梵高之死》。」
「《梵高之死》?太早了吧?《梵高之死》出版的时候我们还没上小学呢。」
「又不是出版了立刻就看到的。我是中学读的,正好那年暑假我妈给我报了美术班。
那个美术老师还做艺考培训,有一个班全是美术生。
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个班里有个女生,长发披肩,皮肤特别白———”」
陈佳勇回忆着回忆着,往事就变了味道,王长江挖苦他:「没看出来啊,你小子挺早熟!」
两人说话的功夫,新华书店门口的队伍已经越来越长了。
距离八点还有几分钟,新华书店的门开了,人群一阵躁动。
四十多岁的营业员对此见怪不怪,她经历过七八十年代彻夜排队买书的奇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排队买书的场景就已经消失了。
也只有林朝阳这种级别的作家新作面世,才能引来这么多读者的抢购潮,
新华书店开门之后,读者队伍中传来一阵骚动,但很快就平息了。
现在不是十几年前了,只有书店担心书卖不出去的份,压根不用担心买不到书。
准确的说不是「书」,而是「杂志」,可看着跟书没什么区别。
「嘿!这就是林朝阳的新书?」
排队着走入新华书店,王长江急忙忙的来到摆着新刊的书架前,不需要特意翻找,最新一期的《收获》专号就摆在上面。
他握住书脊,将杂志取下,第一反应是惊讶于专号的厚度。
「这是多少字啊?不应该直接出版吗?」
跟他的反应不一样,陈佳勇同样拿下了一本杂志,第一眼是放在了杂志封面上。
满地菊花映目,灿烂辉煌。
《天朝》。
第一眼看到书名,陈佳勇只感觉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
他的阅读面在年轻人当中算是比较广的,对于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有涉猎,但还是第一次看到个性如此突出的书名。
「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