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曹操虽推行九品中正制,虽向士族下放选官之权,却还是有底线的。
底线之一就是维持汉朝的回避制度。
既地方之郡守,不能由本郡,乃至本州人氏担任。
为何?
就是为防止本地士族尾大不掉,拥有了割据州郡,不奉朝廷之命的实力。
司马懿的建言,则是要废除这回避制度,改由一郡豪姓来担当本郡太守。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太守是本郡豪族,那么当楚军来犯时,太守必会更坚决的予以抵抗。
此外,太守是本地人,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度自己家族的力量,并号召郡中其他豪姓出钱出力,不惜一切代价抵抗楚军。
如此一来,便能将该郡的抗楚潜力,挖掘到了极致。
可这也是把双刃剑。
一郡之守,本就手握大权,自己的家族又是本郡的郡望,那么他只需大笔一挥,自己的族人就能充任郡中大大小小的要害职位。
假以时日,这一郡岂非成了一姓私有?
倘若这个郡守野心膨胀,也学你曹操,想要称公称王,裂土自立,那你怎么办?
一郡如此,倘若十郡如此,乃至全国之郡皆如此,又当如何?
到时你魏廷岂非成了个空架子,政令不出邺城,你曹操岂不是步了刘协的后尘?
这便是司马懿此提议的弊端隐患所在。
“仲达这头一策倒…倒也可行,尔等再去商议商议,拟出一个各郡贤能名录呈上,朕斟酌过后,便委任他们为各郡太守吧。”
曹操只稍加权衡后,便采纳了司马懿第一条献策。
曹冲脸色一变,难以置信的看向曹操,显然没料到曹操会采纳的如此痛快。
这其中的弊端,父王你就不顾了吗?
将来地方郡守尾大不掉,形成割据自立之势,又当如何收场?
“父王——”
曹冲张口就想反对。
“父王圣明。”
曹丕却以一句恭惟,抢先一步打断曹冲,跟着说道:
“我军河南一役损兵数万,以现有之兵力,想要阻挡楚军犯我河北,着实是兵力捉襟见肘。”
“父王用仲达此计,必能诱使河北各郡豪姓,倾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楚寇,保我大魏。”
“父王圣明也~~”
这一顿马屁吹捧后,曹操脸色宽慰了许多,不禁感叹还是曹丕懂自己。
曹冲则心头一震,猛的也明白了曹操的苦衷。
司马懿此策确实有弊端隐患,可现下他魏国的头等大事,乃是重整兵势,挡住楚军接下来的北伐,守住河北。
你兵力不足,怎么挡得住楚军渡河北侵?
你挡不住楚军,河北就要失陷,河北失陷则魏国必亡!
国都亡了,再去担心地方郡国尾大不掉,割据自立,又有什么意义?
首先要活下去啊…
曹操正是基于活下去的考虑,才不得不放弃长远之计,优先考虑眼前的抗楚重任,将郡守之位下放给本地豪姓。
“唉~~”
明白了曹操的苦衷后,曹冲只得将劝谏之词咽回了肚子里,无可奈何的摇头一声叹息。
司马懿也暗松一口气,忙也是一通恭维盛赞,狠狠吹捧了曹操一番。
接着眼珠一转,话锋一转,再问道:
“大王,那臣所提这第二道对策,关于鲜卑匈奴等胡人…”
“你这第二策,断然不可!”
这一次,曹操却脸色一沉,不等司马懿话说完,便摆手厉声打断。
司马懿眉头一皱。
曹操眼中则燃起一抹豪意,傲然道:
“孤当年之志,乃是做汉朝征西将军,开疆拓土,驱逐胡虏。”
“今孤虽为魏王,却焉能变易初心,竟与胡人为伍,还引胡人铁骑入我大魏腹地,饮马黄河?”
“我大魏现下虽弱于伪楚,可孤还没有沦落到要厚颜无耻,引胡人南下帮孤抵御刘备的地步。”
曹操一脸傲色,道出了原由。
说直接点,我曹操还是要点脸的。
我好歹是华夏上国之主,大魏之王。
当年公孙瓒被袁绍逼成那样,都快要覆亡了,都没有向乌桓鲜卑这些胡人低头求援。
我曹操现下还手握五州之地,我还有黄河天险在手,我还有河北士族的力量可用,你让我去跟胡人为伍,称兄道弟的求着他们出兵相助?
我曹操的脸放哪儿搁?
曹丕见曹操如此顽固,顿时急了,张口想要劝说。
司马懿却轻咳一声,向他暗使眼色。
曹丕瞬间会意,只得将到嘴边的说词,硬生生咽了回去。
“臣这第二策,确实有欠考虑,还请大王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