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声》河西剧情中的掘井人、麻布袋、商旅、驿卒,是他们构成了历史的具象。”
“历史从来都是由人民书写的,只有人民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来了!
那种感觉又来了!
朱元璋心道。
随着看越来越多的后世视频,他越发察觉,后世似乎特别重视“人民”,也即是平民百姓。
在中国过去两三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的历史、故事都是在歌颂那些留下伟大事迹的英雄、王侯将相,而非默默无闻的普罗大众。
所以,哪怕朱元璋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晓“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他还是很不适应后世诸多视频乃至影视中,那般重视无闻大众的思维。
在朱元璋想着这些事时,这个关于大唐意难平的历史类视频也播放完了。
众人默然了十几秒,才有人开口讲话。
朱标感慨道:“昔日盛唐强大无比,疆域最广阔时更是远迈汉代,令四夷咸服,仅有吐蕃仗高原地利,勉强与之争锋。”
“可那般强大的王朝,最终也还是因为内部出现种种问题骤然崩塌,国势从此衰颓,再难振兴。”
“安西白发军、归义军、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大唐实在留下太多的憾事了。”
朱雄英闻言道,“父皇感慨大唐历史上憾事多,咱大明历史上憾事又哪里少了?”
朱元璋、朱标闻言俱都默然。
他们想起了刘宽讲书的那些后世历史——如果非要比较的话,说不定大明的憾事,他老朱家对不起的忠臣良将还要更多些。
汤和却是想起了之前的一个问题,遂看向刘宽,问:“江宁侯,那李定国是何出身,又有哪些共计,看视频中南明竟封其为异姓王?”
刘宽闻言看向老朱,见老朱点头,他才道:“李定国本是流寇、反贼出身,当然,也可以说是农民军、义军出身。”
“啥?”汤和闻言一时呆住,“流寇、反贼出身?”
这下李文忠、徐达也都被吸引了注意力,徐达问:“莫非这李定国如那《水浒传》中的宋江般,被朝廷招安了?”
刘宽摇头,“李定国本是陕西农家子弟,家里可能是富农,甚至可能是小地主。因陕西连年天灾、朝廷赈灾不力,地方官府又横征暴敛,因此他在十岁的时候就成为流民。”
“在他险些饿死时,加入了张献忠的农民军队伍,并且和另外三名男孩一起被张献忠收为养子。”
“从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七年,他随张献忠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立下很多战功,其中最大的一个,便是以二十匹轻骑,佯装明军信使,连夜夺取了襄阳城。”
才听了个开头,李文忠、徐达、汤和便都满脸古怪。
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定国不仅是大明的反贼出身,而且还是反贼中的名将。
只是,如此人物最后怎么成了大明的李晋王?
刘宽:“崇祯十七年,当时最大的一支农民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攻破京城,但仅两个多月,清虏便由汉奸吴三桂引入关,击败李自成的顺军,夺取了京城,进而入主中原。”
“在之后的一两年中,李自成被清虏追得穷途末路,最终亡于湖广山民之手;张献忠则是在川中跟清虏作战时中箭而亡。”
“因此,不论是李自成留下的农民军,还是张献忠留下的农民军,都与清虏结下了深仇大恨。再加上汉胡之分的民族大义在,这两部明末的主要农民军最后都投靠了南明朝廷。”
“再加上明末时,大明海外最大的一支海盗郑氏,也被朝廷招降,并且郑氏核心人物郑森一直坚持抗清。”
“所以,后世历史上常用一句话形容明末——海盗守国门,流寇死社稷。”
其实后面的话没讲的必要,但刘宽还是忍不住讲了一下。好在老朱虽然皱了皱眉,却并未说什么。
而李文忠、徐达、汤和听了刘宽这番话,神色就更精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