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着,那10根单根长度达到10亿公里的强核柱子,便终日被不知道从哪儿传过来的引力波如同揉面团一般,不断的压缩、拉伸,不断“震荡”着,不断变化着。
便在这一次次的变化之中,引力子与物质的交互机制便通过那一层层排列紧密的原子的变化表露了出来,逐渐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让李青松得以反推出引力子的各种性质。
这一天,当77656号超算的轰鸣再度停歇,最终计算结果也呈现在电脑终端,然后和其余众多结果组合起来之时,李青松面前,那有关于引力量子化理论所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拼上了。
呼……
李青松长长的出了口气,心中涌现出一股难言的欣喜。
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此时此刻终于完成了。
引力这个“蛮族”,在这一刻终于被李青松这个“智慧族”所开化,拥有了同属于一个框架的各种数值,可以被同一种物理语言所描述。
统一引力这一系统性工作的最关键的一个前提,终于具备了。
这一刻,所有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科研学者全都热烈的鼓起了掌,欢呼声充斥了每一个科研机构。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当这一进展扩散到智慧生命族群之中时,虽然并不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逻辑与原理,但人们同样欢呼庆祝了起来。
因为人们知晓这件工作的意义,知晓一旦完成了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晋升为引力文明的最大障碍便已经被扫除。
在这普天欢庆的时刻,海默蓝与李青松两人更是亲自出面,召开了一场波及到整个文明每一个种族,也包括人类族、电磁族在内所有人的大规模庆祝活动。
以大当量氢弹为核心的特种烟花,李青松大手一挥,一次性便燃放了几十万颗。汇聚了所有种族优秀艺术家的文艺表演更是持续了足足五天,所有参与了此次科研攻关的科研学者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李青松更是给了他们长达半年时间的假期。
“按照人类文明某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之前的我大概算是强核巅峰文明,此刻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的工作,那我现在大概可以算是……半步引力?
只可惜,这所谓的半步引力仅仅只是理论物理层面的突破,几乎不对应任何应用物理。我现在的战斗力和之前强核巅峰仍旧没有差别。
还是得加把劲啊,一鼓作气把这半步也跨越掉。”
让之前劳累了上百年的科研学者们分批休息,李青松则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工作状态。
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工作,李青松便也终于清楚了那可以让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究竟是什么。
此刻正好趁着智慧生命科学家们休息的时刻,将对应的试验设备造出来。
一番研究之后,耗费几个月时间,李青松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粒子对撞机系统。
粒子对撞机这种设备早在人类文明的电弱时期便已经大规模使用,且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它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再一次承担起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经由强核巅峰技术所制造的粒子对撞机,相比起电弱时期,其最大的一个变化便是能级的提升。
这能级甚至于高到可以批量生产微型黑洞的地步!
没错,那种可以导致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便是黑洞湮灭!
黑洞的寿命与其质量相关。基于霍金辐射原理,就算是黑洞,也可以看做时刻在向外界“辐射”能量。
当然,这辐射并不是普通的辐射,毕竟黑洞的引力太强,连光也无法逃脱。
这辐射是霍金辐射,一种基于虚粒子对,以及虚粒子由虚转实机制的特殊辐射。
基于真空涨落机制,空间中会频繁的凭空出现一对对虚粒子,一颗携带正质量,一颗携带负质量。出现之后的瞬间,两者便会相互湮灭,重新归于平静。
但黑洞周边环境太过特殊。诞生在那里的虚粒子对,会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携带正质量的虚粒子由虚转实,进而逃离黑洞引力场,辐射向外界。
有能量诞生,自然便有能量损失。于是从外界看来,便像是黑洞在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并损失自身质量一样。
质量越低的黑洞,其霍金辐射越剧烈,寿命便越短。
如同太阳一般质量的黑洞,其寿命约为1.6*10^67年,地球一般质量的黑洞,寿命便只有1.1*10^50年了。
如同珠穆朗玛峰一般质量的黑洞,寿命约为6.5*10^19年,那么……假如一颗黑洞的质量仅为一颗质子呢?
通过计算,李青松知道它的寿命仅有约3.1*10^-97秒,甚至远远低于普朗克时间。
很显然,既然唯有黑洞湮灭之时才能营造出那种令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特殊环境,而质量越低的黑洞寿命越短,那么探测引力子的方案便十分明显了:
批量制造微型黑洞,大量观测其湮灭过程!
粒子对撞机便是十分合适的,批量制造微型黑洞的工具。
当然,这需要粒子对撞机的能级十分之高才行。而已经具备强核巅峰科技实力的李青松,恰好便具备这一能力。
于是,又一项大规模建设任务开启。
围绕着这个星系之中的一颗行星,无数大型工业飞船开始汇聚。在众多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通力协作之下,一条半径约为20米,长度达到了约5万公里的巨型粒子对撞机渐渐出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建设这样一台巨型粒子对撞机,换做普通的强核巅峰文明,哪怕是紫月文明那样,因为被魔眼感染而具备了几乎到达极限的内部组织力,恐怕都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
而对于李青松来说,建造它却仅仅只需要不到1年时间而已。并且,李青松所建设的并不是一台,而是十台!
在不同的轨道高度,不同的行星旁边,李青松总计建设了10台巨型粒子对撞机!
这样一来,李青松生产微型黑洞的速率便是普通文明的十倍。普通文明需要持续观测一千年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数据,李青松只需要100年时间便能完成。
再加上李青松更为强悍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所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完成了巨型粒子对撞机的建设,智慧生命科学家们也轮休完毕,此刻正好投入到工作之中来。
于是,伴随着李青松的一声命令,这些对撞机同时投入到了运转之中。
基于数千座大型核聚变电站的充沛能量供应,此刻在这些粒子对撞机内部正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
一束氦核被发射了出去,然后经过一道又一道电磁线圈的加速,来自于大型核聚变电站的能量被转化为了它们的速度,让它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耗时约1秒钟,在经过6圈,也即约30万公里的持续加速后,这些氦核的速度被加速到了约0.999……(13个9)倍光速的速度,然后猛烈撞击到了标靶之上。
因为在撞击的一瞬间,其能量太高,而能量等同于质量,这质量却又被局限在史瓦西半径之内,氦核与标靶的撞击点一瞬间便坍缩成了一颗黑洞。
这一次撞击总计生成了约1000颗微型黑洞!
这些黑洞,平均每颗的质量大约有两亿分之一克,依据此质量计算,其寿命便有大约10^-36秒。
寿命虽然短,但却远远超过普朗克时间。而只要高于普朗克时间,便意味着它可以被观测到。
于是,在黑洞生成仅仅10^-36秒之后,这些质量仅有两亿分之一克的小黑洞便瞬间湮灭,以高能光子形式瞬间消散。
这时候,李青松所建造的粒子对撞机遇到了第二次考验。
粒子对撞机是极为精密的设备,任何微小的干扰都有可能导致意外或者损坏。
而微型黑洞的湮灭,可以视之为其质量全部转化为了能量。
两亿分之一克的物质完全转化为质量,依据质能公式计算,很容易便能算出其释放的能量约为46万焦耳,等同于0.1千克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而此刻在这标靶之上,几乎同时诞生又几乎同时湮灭的微型黑洞数量是一千颗!
这便等同于在这一瞬间内,在这巨型粒子对撞机内部引爆了100千克的TNT炸药!
就算是一栋大楼,在如此数量的炸药爆炸之下也会被夷为平地。
但李青松采取强核材料所制造的粒子对撞机内壁防护层,却将如此猛烈的能量释放完全挡了下来,没有让它对内壁的多台探测设备造成任何影响。
伴随着这一阵剧烈的光和热的释放,那种极端环境出现了一瞬间。而就这一瞬间的时间而已,多台探测设备便足足生成了100万TB的数据。
清理了一下内膛,快速做了一遍设备检修,仅仅4个小时后,第二次对撞再次开始。
仍旧是约一秒钟的加速时间,仍旧是一次轰然对撞,再度有1000颗微型黑洞生成,又瞬间湮灭。
总计10台粒子对撞机,平均每年生成的微型黑洞数量便高达约2200万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