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酒不是他们自己喝的,穆纳从他们破烂不堪的衣服上就可以看出,他们跟自己和多吉一样,也是给主人买酒的仆人。
幸亏今天不是周末,否则柜台前肯定挤得跟打仗似的。
到了这里,穆纳和多吉配合突然默契起来。他负责牵制敌人,多吉则在前面强力突击。
他一边奋力往前挤,一边大喊,“尊尼获加!来一整瓶!”
尊尼获加就是刚才那张价目上威士忌一等品中的第一个,拉坦从来不喝其他杂牌。
多吉拿到酒后,像抱着婴儿似的护着酒瓶。穆纳开始重拳出击,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
他已经十八岁,个子比以前高了不少。又因为有咖喱烤鸡肉吃,身体也结实了许多。
只有在酒铺里,多吉和穆纳才会有合作意识,没有如在矿场上那样互相不理。
在回去的路上,多吉会时不时的站住脚,然后把酒瓶小心翼翼的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在手里把玩。
他说这是为了检查“头奖”酒店有没有以次充好,穆纳知道这完全是在说瞎话。
他就是想拿拿瓶子,体会一下手里握着一瓶原封的一等品威士忌的感觉,想象着这是给自己买的酒。
过完了瘾,他才把酒瓶放回盒子里,一路走回去。
穆纳身上的衣服同样破破烂烂,但他瞧不上多吉的小动作。
他又想起了诗集里,伊克巴尔写过的那句诗:
他们终是奴隶,因为他们不知世上美之所在。
《每日新闻》果然闭嘴了,它的头版被某所高级英语私立学校的一起绑架案取代。
这种事在北方邦稀疏平常,甚至不能算是新闻。
不过头版总得写的点什么,以填充空出来的版面。
从《每日新闻》手里接棒的是《印度时报》,它的报道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农民为苏尔水泥厂游行,没错,但却是为了感谢伟大的苏尔先生。
罗恩在《印度时报》里摇身一变,成了米尔扎布尔人的福音。
他带来了工厂,提供了数千个工作岗位,还计划修缮东部稀烂的道路。
这明明是大善人嘛,之前的报道都是谬传。
为了增加说服力,报纸还刊登了两幅配图。
一张是米尔扎布尔镇上的庆祝游行,标语全变成了对苏尔先生的赞美和歌颂。
另一张是苏尔水泥厂门前排起的长龙,那都是来应聘工作的村民。
《印度时报》的读者涵盖北方邦的各个阶层,罗恩.苏尔的风评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
新闻发酵了几天后,北方邦这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开始关注罗恩。
他们打电话给他,不是有什么事,纯粹为了打声招呼。
大家都是生意人,以后如果有恰当的机会,合作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其中有一人极力邀请罗恩见个面,他叫苏布拉塔.罗伊,是个比哈尔人。
罗恩向拉坦打听了他的消息,没想到这家伙还很出名。
他年轻时在北方邦东部的戈勒克布尔读书,毕业后没去找工作,反而骑着兰美达牌小摩托四处送快餐。
罗伊不愿意给别人打工,他喜欢自己做生意。
攒了些钱后,他从低端工厂进货,然后再贩卖出去,以赚取差价。
奈何印度的穷人太多,那些在罗伊眼里看似平常的东西,底层人依旧买不起。
某次他推销的顾客,一个穷人直言不讳的说,“我把钱给你,我的钱就少了。除非你有办法把我的钱变多,否则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这句话打开了罗伊的思路,一个大胆的商业计划在脑袋里成型。
罗伊发现印度的银行几乎都只会开在大城市里,就连小县城都鲜有银行办事处的存在。
然而北方邦或者说北印度的大部人口都居住在农村,他们的钱放在哪呢?
穷人是没钱,但一卢比、十卢比总有吧。
70年代末,罗伊用两千卢比买下了濒临破产的撒哈拉金融公司,正式成立自己的私人金融银行。
他的主要客户在农村,为农民、人力车夫、仆人、小商人等,享受不到正规银行服务的穷人提供高利率投资项目。
他来者不拒,允许客户以十卢比起存,并许诺他们300%的年利率回报。
刚开始很多人不信,罗伊干脆将成堆的钞票铺摆在桌上,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用高利率吸引了最初一批客户后,罗伊又开始放贷给需要的人。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储蓄互助”,有闲钱的人帮助需要钱的人,后者支付前者利息。
慢慢的他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当手里的钱变多后,又接着把利率下调到15%附近。
因为彼此深度捆绑,穷人客户并没有离罗伊而去。
他的庞氏骗局成功了,那些穷人客户每次见他恨不得匍匐在地。
十多年后的今天,撒哈拉金融公司已经发展成北方邦最大的私人银行。
它的业务不再局限于金融领域,开始向实体业扩张,房地产、电子厂、酒店等行业都有他的影子。
能把旁氏骗局玩成真.银行,也算是奇葩界中的佼佼者。
罗恩准备见见他,都在北方邦,打个招呼总不是坏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