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死士 > 第1章 意外来电

第1章 意外来电

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对方,话筒里传来老者低沉神秘的声音:“那好,我们定在明天下午三点半接头,接头地点:沿江大道文轩茶馆。我们都拿着登载寻访三千烈士遗骨

的那份夷陵日报,接头暗号是,”话筒里压低了声音,“死士行动。”

我差点笑出声来。怎么搞得和演谍战片是的。

不过,对方这番神神秘秘的话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满口答应:“好的,老先生,不见不散。”

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嘟嘟声。对方已经挂掉了电话。

2

放下电话,老者的话一直在我耳畔回荡:“你知道这支孤军进攻宜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吗你知道死士行动吗”

我的心绪再也难以平静,站起身,来到窗前。透过硕大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隔着一条大江,就是老者所说的沿江大道。

七十多年前,面前这条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道,曾是战壕交错、铁丝网纵横、碉堡密布的主战场,数千将士,就在这里,面对强悍的日军,背江一战,浴血厮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荣誉,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留下的资料却零星寥寥。查找资料时,无论是国军当时记载,还是解放后的抗战专著,甚至包括日军的战场资料,对这场战斗都记载得既简略又含混,似乎是在有意的回避着什么。一开始,写作非常不顺利,草草一个开头,就无法继续下去。我也曾不止一次想放弃,但现场看到那一条条被斩断、被洞穿的残破骨骸,面对着伤痕密布的骷髅上那空洞的眼眶,我似乎感觉到,那些英魂正眼巴巴地凝视着我,祈求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用文字将他们那段慷慨赴死的经历,呈现在后人面前。

好在时光还没走远,历史的记忆还没完全褪色,我通过对一些知情人的走访,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并透过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尽力还原了那场悲壮的夷陵反击战。总编对这篇报道大为赞赏,夷陵日报用了整整两个版面,刊登了那篇报道,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读者提出了不少疑问,更多的线索源源不断而来,但真正让我震撼的,就是刚才老者的那通电话,那一连串的提问,字字句句都打在我心坎之上,因为,这也是一直盘桓在我脑海中的疑问:

在重兵对峙的夷陵后方,怎么可能保存这么一支完整的国军主力如果他们是没来得及撤离后方,那他们为何不拼死突围,反而飞蛾扑火般地进攻重兵把守的夷陵城区如果这支部队是散落敌后的残军,那他们强悍的战斗力是从何而来充足的弹药又补给从何而来

“死士行动”一道电光闪过我的脑际,莫非,那数千将士遗骨,都是为了一场绝密行动付出的代价

那么,这场代号“死士”的绝密行动,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我反复回味着老者电话里问题,抗战将士遗骨--重庆大轰炸--珍珠港事变,这几个互不关联的词汇在我脑海中迅速闪回,尽管大脑在飞速运转,但无论如何,我也没法将这些关键词用符合逻辑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难道对方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骗子不太可能。从对方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绝对是一个知情者,甚至可能就是当事人。在他身上,一定有更多的秘密,能挖掘出更有深度的材料,如果写成后续报道,也算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在天之灵。

想到这里,我兴奋起来,深深吸了口气,快步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抽屉,将几个月来采访的笔记,录音,还有照片,以及文献复印件、摘抄件,全部放进自己的采访包里,将录音笔调试到最佳状态。

明天,也许就在明天,我能揭开很多历史疑云,重新写出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

推荐阅读: 星际大头条 艾泽拉斯大领主 韩娱超新星 日久必婚:总裁夜夜欢 灵丘剑裔 农门悍女:带着空间来种田 最强唠嗑系统 都市全能仙医 孤儿列车 仙路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