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考的,是三道四书题和格律诗。</p>
四书题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p>
标准答桉都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上。</p>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做八股。</p>
但对冯一博来说,这部分早已驾轻就熟。</p>
都是先打好腹稿,再打草稿。</p>
接下来就是字斟句酌,翻来覆去的改上十几遍。</p>
最后定稿,用馆阁体一笔一划的誊抄在考卷之上。</p>
格律诗也是一样,形势大于内容。</p>
不求有多惊艳,只求表达平顺,格律一丝不差。</p>
三天不觉而过。</p>
出来之后,稍作喘息就又进去了。</p>
第二场考的是五经和公写作。</p>
五经并非全考。</p>
在学好四书之后,师长会带你了解五经。</p>
之后,会根据你的意愿和特长,选一个作为本经。</p>
这就和后世选理分科差不多。</p>
而且选择更多。</p>
考试的时候,只答所治本经的问题即可。</p>
冯一博治的是书经,也就是尚书。</p>
选它作为本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p>
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p>
而且字数最少。</p>
五经之中,诗经和易经都是大热门。</p>
而春秋和礼记相对冷门。</p>
分析之后,冯一博选了这个不偏不倚的书经。</p>
虽然晦涩难懂。</p>
但其实,只要研究好蔡沉的书经集注。</p>
还有孔颖达的尚书注疏。</p>
即可。</p>
公写作则看具体问题.</p>
一般无非就是诏、判、表、诰等几种格式。</p>
这一场,冯一博很快就答好了。</p>
甚至还休息了一天,为最后一场养精蓄锐。</p>
循环往复,又是三天。</p>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p>
这一场是五道策论题,和后世的申论有一点相似。</p>
大多都是对于时事的看法,或是对治国的理解之类。</p>
这是三场之中,唯一表达一点自己观点的一场。</p>
所以也是三场之中,最考验实力的一场。</p>
冯一博拿到试卷时候,一时间竟有些恍忽。</p>
准确的说,他有些惊到了。</p>
五题中竟然有四道,三人曾在船上讨论过与之类似的题目。</p>
这就相当于冯一博提前知晓题目,而且还做足了准备。</p>
有贾雨村这样经年进士指点,又集三人的精华于一身。</p>
他只要把三人的观点罗列一下,筛选出最精华的部分。</p>
再引经据典,给这些观点找到理论支撑即可。</p>
也就是说,这四道题写出来,可以超过他自身的水准。</p>
更让他惊讶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那唯一没讨论过的题目。</p>
问的是备倭之策。</p>
这不是送菜吗?</p>
他敢说,满场上千位举人,只有他真的剿过倭寇!</p>
又是三天匆匆而过,会试终于结束。</p>
冯一博出来之后歇了三天,才算彻底缓过来。</p>
没办法,会试实在是个体力活。</p>
好在这三场考试,他一场比一场发挥的好。</p>
尤其最后一场,已经是超常发挥。</p>
若是这样还考不中,那就真是他水平未到。</p>
“小主人,你让我准备的东西都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