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其他各部门的地位,都是都中高于留都。</p>
唯有国子监不同。</p>
盖因南方的举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高于北方。</p>
再加上,都中荫监的数量庞大,监生也是良莠不齐。</p>
这就导致,南京的国子监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都远远超过都中的国子监。</p>
在士林中地位,自然是南京国子监更高。</p>
甚至一提到国子监,大家想到的也都是南京国子监。</p>
而非都中那个徒有其名的。</p>
在这样的位置上十几年,政绩自也斐然。</p>
按说无论是名声,还是资历。</p>
李守中都足以升任一部尚书了!</p>
可不止为何,他却尴尬的卡在这个位置上。</p>
不上不下。</p>
所以,冯一博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李守中有些摸不着头脑。</p>
同时,也因被戳到痛处,而陷入短暂的沉默。</p>
冯一博等的就是这一刻,接下来就是他的表演时间。</p>
“我自幼失怙,又没有族人,直到在国子监中受到恩师教诲,才又有了长辈做主。”</p>
他表情真挚,吐字清晰。</p>
这些话又都有根由所在,说出来自是情真意切。</p>
“恩师不仅教我为人之道,教我圣人之言,还为我起了一博这个表字,期许我在学问上有所建树,精深而广博。”</p>
这一番说的是师徒过往,让李守中不由放下些许戒备,陷入短暂的回忆。</p>
他想起当初,自己发现这个天赋超绝的苗子。</p>
每每理解极快,举一反三更是易如反掌。</p>
关键是,他还极为刻苦。</p>
了解他的家世之后,李守中心生怜意,这才对他多照顾几分。</p>
而且冯渊也争气。</p>
十七岁中举已是难得,更难得的是他还是解元。</p>
“一博之资,若无恩师,中举都难,况解元乎?”</p>
学生考得好,离不开自身努力。</p>
但身为老师如何没有功劳?</p>
听到冯一博这样说,即使是李守中也不由微微自得。</p>
“今日弟子有求,恩师没有丝毫犹豫,一个口信便让您不辞劳苦,亲到城门为弟子坐镇。”</p>
李守中对学生严格是真的,对好学生好更是真的。</p>
他这样的端方君子,得知得意弟子有求,自然会过去看看。</p>
可说到此处,冯一博却目光灼灼的看着李守中,掷地有声的问道:</p>
“那弟子想问问,恩师作为一博唯一的长辈,等同父母,我带些东西有何不可?”</p>
子曾经曰过: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p>
李守中这才明白,怪不得这个小家伙平日都自称学生,今天却一口一个弟子。</p>
原来在这等着他呢!</p>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p>
“先生问我是否行贿,可凡行贿必有所求,弟子无半点私心,恩师觉得我是为何行贿?”</p>
恩师,你看,我不是在行贿,我是在尽孝啊!</p>
这就是冯一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p>
全程一个“孝”字没提,却句句不离这个“孝”字。</p>
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话,将师生关系瞬间拉近到极点。</p>
原本不求回报的培养,得到了丰厚的回馈。</p>
此时的李守中,心里熨帖到了极致。</p>
财货倒是其次,孝心实属难得。</p>
但李守中没有说话。</p>
他在等。</p>
等这个得意门生,给出他的最终答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