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祸在萧墙</p>
但他的问题,早在可足浑皇太后的态度上就已经给出了答案。</p>
如果她能保证慕容垂不计前嫌,又何必来问你慕舆根,不早就听慕容恪的,直接启用慕容垂了。</p>
就是因为担心慕容垂以后可能会报复,所以才犹豫不决。</p>
但刚才听了慕舆根的话外之音,情况却远比她曾经想到的感觉要严重得多。</p>
一个太原王,慕舆根还是能够与之抗衡的。甚至太原王和上庸王联手,慕舆根和阳骛合作也能与之对抗。</p>
但如果再加上了一个吴王慕容垂,那就很难再保持势力的平衡了。</p>
如果吴王慕容垂得到重用,时机成熟之时为了复仇杀了她们母子。</p>
而后太原王慕容恪再杀了吴王慕容垂为她们母子报仇。</p>
那时候太原王慕容恪不就名正言顺的够资格坐上御座了吗?</p>
难道他一再的要求自己启用吴王,都是在为这些事做铺垫?</p>
好一招借刀杀人!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好一个忠君爱国的太原王!</p>
可足浑皇太后越想越怕,越想越气。额头手心都情不自禁的冒出了冷汗。</p>
“太师是说,太原王有不臣之心?”她的声音有些发干,还有些发颤。</p>
“老臣没有说,老臣也不清楚!”慕舆根推的很干净。</p>
“老臣只是想不明白,太原王为什么一定要让太后和陛下启用吴王!”</p>
“太原王是朕的皇叔,他说要启用吴王,一定是为了朕好,也是为了大燕国好!”小皇帝慕容暐突然插话进来。</p>
他这突兀的插话,让皇太后和慕舆根都是一愣。</p>
小皇帝自然是不清楚吴王慕容垂是为什么被闲置不用的,也不清楚吴王原配夫人段氏是怎么死的。</p>
可这些,经手人可足浑皇太后的心里是清清楚楚的。</p>
要说将来吴王慕容垂有了机会会大度的不报复,她是绝对不会相信的。</p>
但小皇帝慕容暐是她的亲儿子,这些事情自然不能和他说,自己只要替他把事情处理好就行了,不用全都和亲儿子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
可足浑皇太后可以把小皇慕容暐的话不当回事。</p>
但慕舆根可不这么想。</p>
只见慕舆根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双手举起,对着可足浑皇太后和小皇帝慕容暐说道:“陛下聪明睿智,深明大义,所言定然无误!老臣昏聩,难堪大任,此物奉还陛下、太后!望陛下、太后念臣年老,容老臣归乡安享晚年!”</p>
慕舆根手里拿着的竟然是能够号令燕国所有军队的虎符。</p>
他要撂挑子!</p>
调动军队,可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只认虎符不认人。</p>
军队不光认虎符,还非常认人。不仅认人,还得有关于调动军队的圣旨、诏书或者手令。</p>
没有这些因素同时出现,军队根本不可能让你调动。</p>
以为凭借一个虎符就能空口白牙想让军队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你是白日做梦。</p>
军队被你调动了,事后追究起责任来,没有圣旨、诏书和手令这些赖不掉的证据。</p>
那原来的领军将领就要负失察之罪,是可能全家吃瓜落的。</p>
所以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凭借一枚虎符就拿下军队指挥权的只有一例,那就是信陵君。</p>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p>
有虎符为证,信陵君个人的声望和能力也足够。但是因为没有魏王的书面凭证,晋鄙仍然不相信这是魏王的命令。</p>
所以最后逼得信陵君没办法,让朱亥杀了晋鄙,才最终夺得了军队的指挥权。</p>
虽然虎符的作用有一定的制约,但虎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p>
现在慕舆根要把虎符交还给小皇帝慕容暐。足以证明刚才小皇帝慕容暐的话让他很生气!</p>
刚才小皇帝慕容暐话中的意思是太原王慕容恪是他的亲叔叔,肯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好。</p>
那么反对慕容恪的人就一定不是为了他好。</p>
这样的态度和想法,慕舆根要是能忍得住,那才是证明了他刚才所说的话和立场都是作伪。</p>
这绝对忍不了!</p>
小皇帝慕容暐不清楚自己刚才插话的严重性,皇太后可是知道的。</p>
慕舆根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太原王慕容恪有不臣之心。他只是从慕容恪的行为上看出了不合理之处。</p>
至于怎么想和怎么做都是她这位皇太后的事。</p>
人家作为辅政大臣,做了提醒和建议就已经是尽了本分了。再进一步的行为就是僭越了!</p>
但小皇帝慕容暐的话,明显是觉得慕舆根有挑拨离间之嫌。</p>
那人家干脆撂挑子不干了,也说得过去。既然不相信人家,那人家又何必多管闲事。反正都是你们慕容家自己的事。</p>
做为先皇慕容儁遗命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如果真的因为小皇帝慕容暐的一句孩子气十足的话,就真的让他回家养老。那才真是贻笑大方了。</p>
“太师勿恼!”可足浑皇太后现在觉得只有这个老臣慕舆根才是真正的为她和她的儿子着想。</p>
其他那些自己家的叔叔、爷爷们,都没安好心。那些人可都同样有继承皇帝位的资格。</p>
他们慕容家也是草原民族,从来没有幼主主事的时候,都是哪个成年宗室的拳头大哪个就说了算。</p>
如果只是太原王慕容恪和上庸王慕容评对皇帝位有想法,慕舆根和阳骛以及其他忠君护主的大臣还是能够对抗的。</p>
现在慕容恪要把吴王慕容垂拉进来助阵,以增强实力。</p>
而反观这边,因为小皇帝的一句话,导致了君臣失合,慕舆根这个老太师要撂挑子。</p>
他要是不干了,以太保阳骛为首的那一帮子文臣,又怎么和慕容家那些个如狼似虎的王爷们抗衡?用嘴炮喷唾沫吗?</p>
慕容恪、慕容评再加上个慕容垂。那个时候,她们母子别说坐在这御座之上,能不能活着都不好说。</p>
“太师勿恼!皇帝年幼,很多事情不能够想的周全,还需要太师为他多多费心。等他成年之后,自然明白太师的良苦用心!”</p>
可足浑皇太后语气诚恳,她是绝对不会让慕舆根负气辞官的。</p>
(五十六)政见不合</p>
慕舆根原本也只是想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皇帝一个下马威,让他以后少自以为是。</p>
辞官只是作势恫吓,真让他不干了,他还舍不得呢!</p>
此时举着的虎符半天没人接,他也就借着皇太后给的台阶又揣回了怀里。</p>
可足浑皇太后并不知道慕舆根的真实想法,她却是真的担心失去这个辅政老臣的庇护。</p>
在她看来,姓慕容的都是她儿子的竞争对手。</p>
于是又好一番安抚,直到觉得慕舆根终于消了怒气,才放他回府。</p>
当晚,慕舆根在皇宫中和皇太后及小皇帝的对话内容就传到了太原王慕容恪的耳朵里。</p>
想要向他献殷勤买好的人有的是。</p>
听了慕舆根和皇太后以及小皇帝的对话内容,慕容恪不禁无奈的摇头苦笑。</p>
他只是不想浪费慕容垂这个人才,没想到竟然引起了慕舆根和皇太后的猜忌之心。</p>
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p>
可是从慕舆根和皇太后的角度来看,他们会那样想,也是正常的行为。</p>
皇位之争,从来都是祸起萧墙。</p>
只能说是自己的行为太孟浪了。</p>
慕容垂的事,从此以后自己只能绝口不提,要不然就会被人说成是意图不轨。</p>
可是他没想到,关于吴王慕容垂是否启用的分歧,只是一个开始而已。</p>
几天后的皇宫之中,四位辅政大臣关于燕国未来如何发展的国策制定,有了更严重的分歧。</p>
太宰、太原王慕容恪对于燕国的未来发展,他的方略是休养生息,与江南晋室、苻秦、拓跋代国都罢兵言和,专心搞生产。</p>
可是这个方略却遭到了太师慕舆根的强烈反对。他说这是“示敌以弱”。</p>
“先皇意外驾崩,各个邻国此时都对我大燕虎视眈眈。如果这个时候示敌以弱,那么燕国就会被他们分而食之。”</p>
慕舆根气得胡子都要飞起来了,高声的对皇太后、小皇帝和其他几位辅政大臣说道。</p>
“所以在此非常时期,我们不仅不能示弱,反而更应该对周边诸邻保持强势。而且休养生息所得,远没有打仗抢来的更快。”</p>
对于太师慕舆根和太宰慕容恪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足浑皇后觉得哪种都有道理。</p>
但之前慕容恪在启用慕容垂事件上的那根刺,在此时起到了作用。</p>
可足浑皇后总觉得慕容恪的目的不是那么单纯,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偏向于老太师慕舆根。</p>
虽然慕容评更想支持侄子慕容恪,但他本人的想法却是和慕舆根更接近。</p>
慕舆根是早年跟随大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老臣子。上庸王慕容评还比他小几岁呢。他们共同的经历使得他们的思维更接近。</p>
所以在这时候,太傅上庸王慕容评选择了支持太师慕舆根。</p>
太保阳骛是文臣,他当然不喜欢打仗,毕竟那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更主要的是打仗体现不出他这个文臣的作用。</p>
所以他站队了太宰慕容恪。</p>
这下子,原本就不是很清的池水就更加的混浊了。</p>
没有处理政务经验的可足浑皇后,此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选择困难症。</p>
她是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但她不相信慕容恪为代表的慕容家的所有人。</p>
选择支持太师慕舆根?她又不想再继续打仗。一旦打败了,大燕国可能就没了。</p>
她哪里知道,所谓治国方略,寻根究底,不过还是各个辅政大臣的权力之争。</p>
如果按照慕容恪的治国方略,所有军队的士兵就要解甲归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