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听到刘庚的召唤,丢下手下写了一半的小票,放下毛笔就火急火燎地跟着他前往了御书房。</p>
当他们三人进入御书房的时候,朱允炆正非常入神地低头看着大明地图。</p>
三杨见朱允炆身着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先是惊讶了一下。</p>
紧接着就给朱允炆躬身作揖∶“陛下。”</p>
朱允炆这才发现他们来了。</p>
“你们来了?”</p>
“不知陛下召我们三人前来有何吩咐?”杨士奇恭敬地问道。</p>
朱允炆看着他们三人问道∶“今天召你们三人过来,是想问一下,你们对太祖皇帝规定的海禁有什么看法?”</p>
三杨互相用余光交流了一下。</p>
杨士奇拱手道∶“陛下,海禁乃太祖皇帝为防止东南沿海猖獗的倭寇和海盗实行的政策,自施行以来,确实很好的抑制了沿海的倭寇和海盗。”</p>
朱允炆看向杨荣∶“你怎么看?”</p>
杨荣眼睛微微一转,知道杨士奇的回答没有让朱允炆满意,但海禁乃太祖皇帝的政令,他也不敢直接说不好。</p>
“陛下,海禁确实保护了沿海百姓的安全,又打击了盘踞海上的倭寇和海盗,但…”</p>
杨荣欲言又止。</p>
“你继续说。”朱允炆朝他努了努嘴。</p>
“但海禁隔绝了大明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虽每年都有一些海外小国前来朝贡,但大明赠予他们的礼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他们的贡品,使得朝廷府库连年亏空。”</p>
朱允炆听到杨荣的话,微微点头。</p>
随后他的目光又看向杨溥。</p>
杨溥拱手作揖道∶“陛下,这二位大学士所言极是,太祖皇帝颁布海禁,有利有弊,不过就现在来看利大于弊。”</p>
“利大于弊?何出此言?”朱允炆追问。</p>
“回禀陛下,当今东南沿海依旧盘踞着众多倭寇和海盗,他们沆瀣一气,只要是路过的商船,无一例外都被打劫,而且他们还经常武装上岸进行侵扰,导致东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p>
“如果没有海禁,百姓们可以自由出海,经商,那么倭寇和海盗会更加猖獗。”</p>
杨溥不紧不慢地回答道。</p>
“朕连最强大的蒙古人都消灭了,还怕区区几个倭寇和海盗?”</p>
朱允炆皱起眉头,显然对杨溥的回答不满意。</p>
“陛下,这些海盗和倭寇常年在海上活动,行动非常迅速,朝廷曾多次派兵围剿,都无功而返。”</p>
杨士奇说起这些海盗和倭寇也不禁摇摇头。</p>
“陛下,不知您可知道陈祖义这号人物?”杨荣问道。</p>
“陈祖义?”朱允炆对这个人有印象,就是想偷袭郑和,然后被郑和反杀的那个海盗头子,曾经被誉为十五世纪的海盗王。</p>
“当然知道,他是盘踞在东南沿海最大的一个海盗头子,现在好像自称渤林邦国的国王。”朱允炆道。</p>
“对,就是他,他曾经也派人前来进贡,但是空船而出,在海上碰到什么抢什么,抢到什么就进贡什么。”</p>
“而且在得到朝廷的赏赐后,回程途中还一路抢劫,最后连朝廷的官船也抢了,太祖皇帝曾多次派大明水师前去围剿,但都无功而返,所以太祖皇帝才施行了海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