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从里面搬出几块活动木板把小木棚锁上,小木棚其实没有小货柜车的车厢大,说锁上也只是装装样子,告诉人家主人不在而已。两个人并排着从市场后门走出了市场,在穗园花园小区门口的那间王艳每天晚上都要过来看电视的士多店,两个人找了一张台坐了下来。
王艳要了两瓶啤酒和一些小吃,两个人是酒乡边出生、酒桌旁长大的,后天的熏陶给了她们那里的人有如牛饮的海量,啤酒对王艳和于雪来说纯粹如同多剂量的饮料,两个人边喝啤酒边聊天边看着货架上的电视。由于王艳来市场租摊儿卖菜的时间有些年头儿了,而且又每天晚上没事就坐在这士多店看电视,所以附近的人都知道这市场里有一个单身挺漂亮的卖菜女人。特别是士多店老板,与王艳每天晚上闲聊彼此已经很熟了,如果哪晚王艳没过来坐他还会觉得奇怪和失落,甚至会跑进市场去看王艳在或者不在。
士多店的老板三十八九岁,是湖南人,叫陈五平,是一个憨厚质朴的农民。以前在山村乡下种地,六年前儿子生下后不久,他老婆难以忍受嫁给他后的贫穷,随村里姐妹一起来到了广州进厂打工。第一年每个月还有些许钱寄回家,第二年便一个人离开了和村里姐妹所在的工厂,从此失去联系和消息。村里的姐妹私下说是被一个来厂里订货的香港老头儿看中了,然后跟着那老头儿去了天河区那边的一家公司。于是,满心忧愤的陈五平发誓一定要找到老婆讨一个说法,第三年一开始便把两岁的儿子交给父母照看,自己弃农来到了这里。他找完了所有本镇在这边打工的亲戚和老乡,走遍了他们提供的有可能在的所有地方,但偌大天河区他如同大海捞针。为了能留在这里继续寻找,年底时在亲戚和老乡的资助下在这里转租了这家士多店,一边维持着家里的开销和年幼儿子的费用,一边继续寻觅着妻子的身影和踪迹。他坚信妻子只要在这里总有一天会找到她的踪迹,就算找到妻子后她不肯与自己回家过日子,也要找到那蛇蝎心肠的女人给自己夫妻关系一个说法,给年幼的儿子一个交代。六年过去了,妻子还是杳无音信,自己户口簿婚姻状态还是写着已婚,陈五平这个种了十几年地的淳朴老实的农民抑制着自己的情感在都市灰暗的角落里日复一日地过着自己的下民生活。
士多店是一排简易的平房,这一排有十几间门面,除了陈五平的士多店,还有一些各种风味的小食店、美发店和桌球室。陈五平的士多店在中间,是一间不到八平方米的小屋,前面是一个不大的货柜和一个货架,后面便放着一张铁床和一些做饭的生活用具,门口用铁皮搭了个小小的铁棚,摆了三张小台,专供晚上附近的外来打工人喝喝啤酒饮料看看电视所用。前面是一条街道马路,马路那边便是穗园花园小区。
于雪和王艳相对坐在士多店铁棚下的一张小桌边,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喝着啤酒,于雪眼睛时不时地看着货柜电视上正在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她好像对剧中的赵小芸相当感兴趣,感觉到自己现在走的路就是沿着她的足迹在艰难前行。王艳则时不时地盯着马路对面穗园花园的大门,看着那些出出进进的人。陈五平则一有空闲便走过来坐下与王艳聊上一会儿,一有人买东西便又跑了进去,于雪看得出来,他们之间已经很熟了,特别是陈五平对王艳的各种关心问话让她觉得他们关系还不错。于雪来广州的第三天晚上,王艳就对于雪轻描淡写地说了陈五平的生活不幸和人生遭遇,但于雪始终觉得他们两个人是时间长了熟悉而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其他想法或者故事发生。因为就她之前对王艳的了解和王艳现在的自身条件也是绝对不可能的,王艳刚过三十,一米六五的个儿,丰腴而漂亮,特别是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走到哪里也不会认为她是一个在市场摆摊儿卖菜的。
王艳十七岁孑然一身来到广州,至今已整整十二年了,来这市场租摊儿卖菜已经三年多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把一个女人最宝贵最靓丽的青春放在了这气味难闻的菜摊儿上,把一个女人一生最雄厚最值钱的资本放在那木棚里毫无声响又毫无悔意地慢慢消耗——她的脑海里有一段从未向人吐露的痛苦记忆,她的身后有一排难以回首的伤心脚印,她的内心有一种抹不去也放不下的原始而伟大的人性母爱。
此时是晚上八点多,马路两边的人明显地多了起来,附近零散租住的外来打工的人抖下一天的尘烦开始走向街边闲逛,住在花园小区的居民也开始陪老携小走出来购物散步,都市里白天穿梭忙碌的人们此时才显出些从容和轻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