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小姑娘倒是虔诚,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求的不是什么金银,倒是想找个梁山伯一样的如意郎君。
听那小姑娘求的多了,弄得自己也“春^心荡漾”,想来一场梁祝一般的爱情。
女孩叫佘恩婷,那年她十五岁。
小老头儿叫佘本,据说是得了佘恩婷后自己改的名字,有人问他为啥改这个名儿,他说,生了个女儿,这辈子折了本。
佘本小老头儿没有自己的堂口,拉着女儿四处游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风餐露宿也是不容易。
小姑娘佘恩婷一直供奉着瓷像,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也是不容易。
就这样游走了两年,从关内到了关外,一直到了双山的小镇子,方才停了脚。
听小姑娘上香的时候对瓷像说,是佘本老头儿看上了一个叫魏宝德的小孩,要收他做徒弟,只是人家大人是革命干部,死活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参与封建迷信的事儿。
听孩子的名字,那革命干部也没啥学问,魏宝德(喂饱得),那不就是猪吗?
佘本老头儿去魏家几次,革命干部不只不同意,甚至还要联合革命群众,把老头儿关进牛棚。
万没想到佘恩婷到魏家找父亲吃饭,魏宝德的母亲一眼相中了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当下就放了话,只要佘恩婷做他家的媳妇,她儿子就拜佘本为师。
佘恩婷俏^脸一黑,二话不说,拉着父亲离开了魏家。
听小姑娘说了,那个魏宝德身高不足五尺,比她还要矮多半头,而且还是个秃子,若是嫁给了他,那就是给癞蛤蟆吃天鹅肉。
因为看上了人家的闺女,革命干部自然没有把“未来的亲家”关进牛棚,不止没批斗,先是在自家的旁边给佘本父女弄了两间房子住,后给小老头儿找个喂牲口的清闲活计。
佘本求的是徒弟,魏家要的是媳妇,佘本死乞白赖地求,魏家坚定不移地要,耗了一年多,佘本才不顾痛哭的女儿,答应了魏家的条件。
任由佘本说魏宝德是仙缘极深的人,嫁给他,不止这辈子享福不尽,就是下辈子也会富贵荣华,小姑娘只是哭。
小姑娘最终还是和那个叫魏宝德的成了亲,自己第一次看到了魏宝德,身高果然不满五尺,头不离个绿色军帽想必是个秃子,怎么看都配不上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新婚之夜,魏宝德刚要拉佘恩婷的手,佘恩婷厉声骂道:“滚犊子!”
从那以后,“滚犊子”就成了佘恩婷的口头语。
嫁人了便是嫁人了,纵是百般不愿,夫妻还是成了夫妻,女孩也就成了妇人。
成了妇人的女孩依然供奉自己,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新婚之夜洞房之前还特意拉着丈夫一同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