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奔波早让人无暇去胡思乱想。
在无靠可依的路上,更重要的是每天行进的方向、吃饭和休息。当然,如果能安安静静地,从头至尾地,从容自在地,完完整整地,好好诵读一遍金刚经的话,那就再美妙不过了。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就是我的命根子,如同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对于贾宝玉一样。
我第一次接触到全本的金刚经,就是寺庙里用来结缘的那种小册子,准确的时间是在公元1993年国庆节之后。就在那段日子,我初次见识了人生难得的奇特经历。就在那场梦幻般的经历中,是金刚经最终救了我的命。
金刚经是一本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佛经,是佛经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而大般若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经。据说,佛陀一生宣讲佛法四十九年,光是大般若经的内容就讲了二十二年。
在佛教中,只有佛陀所演说的内容才能被称之为“经”。佛教中的各种戒律和仪规,被称作“律”。
后世的人们对“经”和“律”的解说和阐释,被称作“论”。
佛教中的所有经典被后来的人们集中编印出来,号称大藏经,共分“经藏”、“律藏”和“论藏”三个部分。而大般若经就占了经藏里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按照印度佛教传统,能够精通五十部佛教经论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了。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朝时的玄奘法师就是三藏法师。他被人们俗称为“唐三藏”,就是这么来的。
汉文版的大般若经就是唐朝时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共有600卷之多。在这600卷的大般若经当中,代分为四处十六会,就是佛陀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分为十六次来讲般若的内容。这其中,金刚经属第九会,具体地说,是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全卷。除了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这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版本,我们所常见到的,流传更为广泛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版本。
现在我的手里,正是拿着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本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大约五千多字,到了南北朝时南梁的昭明太子,为了方便人们诵读,划分成三十二分。
金刚经是除了心经之外,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唐明皇的时候,为了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下令从佛家、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经典里,分别选出一部经典来大力推广。儒家选的是孝经,道家选的是道德经,佛家就选的是这本金刚经。唐朝当时的僧侣剃度非常严格,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而考试的主科里就有金刚经。
另外,中国佛教流派中的禅宗,原来一直是以诵读达摩祖师带来的楞伽经为主。到了五祖弘忍禅师时,就改为劝人诵读金刚经。
并说只要一直坚持诵读此经,不但功德无量,更可以直接见性而当下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就是偶然在别人读诵金刚经时,听到其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因此专程从广东岭南经三十多天到湖北,前来求教五祖弘忍,从而继承了禅宗衣钵,并将之发扬光大。影响之大,直到今天。
我第一次听到有金刚经,是从一位拳师介绍大成拳的文章里。那位拳师专门讲到金刚经里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说这“四无相”,其实正是大成拳能够克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金刚经既然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然也就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一部重要经典。所以,经中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概括起来,就在于“
无相,无住,无修,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