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抄袭光线的路让光线“抄”,钻石王老五
京城,易安影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颜礼亲自主持了公司内部部门的划分重组。
王牌部门影视部,拆分为【电影部】和【电视部】,电视部负责电视剧业务,电影部负责电影投资和制作。
另一个王牌部门市场部改组为【发行部】,内部分为两个板块,分别负责电视和电影的发行工作。
原来市场部有一些广告商务等工作,全部挪出来,与艺人经纪部相关业务组成【广告部】。
再加上变动不大的【艺人经纪部】,算是易安影视的主要几个业务部门。
同时,高层也有点小变动。
例如原市场部总监肖贯,晋升副总,负责发行和广告业务。
原艺人经纪部总监贾倩,晋升副总,不过仍兼旧职,负责艺人经纪业务。
原影视部负责人本来也要升职的,但颜礼觉得其能力不佳,已经考虑让对方走人了,而电视部的接替者正是老熟人王德才,电影部新创,暂时由副总监署理。
而颜礼的秘书胡雅,也算是媳妇熬成婆,成为新成立的【总裁办公室】的主任。
其实这个总裁办,早就有这个迹象了,以胡雅等人为首,负责颜礼的各项公司及相关个人事务。
只不过之前有些含糊,没有个具体的部门,类似于颜礼的秘书和助理扎堆,有些干脆是行政部来帮忙的。
胡雅本人严格来说也不算这些人的领导,只不过她资历老,同时是颜礼最信任的秘书,有些人还是她带出来的,所以都听她的。
现在总裁办成立,算是给胡雅这帮人一个正式的名分了。
这场会开了一上午,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有人升职,有的人没升,但权利扩大,自然开心高兴。
有人原地踏步,或者职权缩小,甚至被打入冷宫,可以考虑下家,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去。
颜礼把这些看在眼里,却没有怎么理会。
易安从创立至今,从大猫小猫三两只,如今到现在员工人数将近300人,而且还在不断招人。
而且,易安还仅仅只是颜礼其中一家公司。
负责投资的彦页资本,虽然以投资为主业务,员工人数不多,但也不是个位数就能搞定的。
并且,颜礼很多投资公司和项目,其实也归彦页负责督管打理。
比如手握大量版权的艺安传媒,因为本身业务有限,更偏向于皮包公司,直接就挂靠在彦页资本。
所以,彦页及相关公司团队加起来,也有大几十位员工。
而员工人数最多的是壹安院线。
因为院线涉及实体影院,并且还是直营,那员工人数肯定少不了。
光是一家直营影院,前台、场务、放映员、保洁、设备管理、管理、营销等诸多职工,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即便现在壹安影院还在建设阶段,但很多员工开始招募筹备了。
院线总公司、各大影院的前期人员、收购原院线影院的员工,零零散散加起来,人数已经超过了易安的员工数量。
此外还有宜安网吧这样的小副业,正式+兼职,也有一些员工。
粗略算来,靠颜礼发工资吃饭的,哪怕没有突破四位数,也距离没多远了。
这么多员工,颜礼不可能照顾每一个员工的心情。
职位和实权就那么多,有人上就有人下,有人喜就有人怨。
除极少数人外,颜礼心态很从容,实在合不来,可以选择离开,他尊重并祝福。
相比于单一员工的心情,颜礼更看重的是各个部门的协调问题。
单一员工的走或者留影响不大,但部门彼此产生纠葛矛盾,那就容易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这次市场部和影视部改组,颜礼一度是犹豫过的。
甚至直到现在,将电影业务打包放在一起,或者分成发行部和电影部。
颜礼内心仍不确定这两个选择哪个好,实在是各有利弊。
不过,之所以颜礼还是分成了电影部和发行部,还是考虑电影业务太薄弱,不得不从两个强势部门吸取一些养分。
尤其是电影发行,人员、渠道、资源都少不了发行部的助益。
分成两个部门,而且一强一弱,这里面的官司可就多了。
所以颜礼把发行业务单独拿出来,等电影发行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再结合现实看看,是不是和电影业务并到一起。
就像是广告部,原本就是市场部的一个小团伙,借助公司资源和艺人做大之后,被颜礼拎出来单独成立广告部。
公司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业务重心变化而变化。
这次改组也不代表定死了,回头哪里不对再接着修改,甚至是推翻重来。
像颜礼这种一手把公司发展起来且拥有绝对控股的强势老板,绝不缺乏类似的魄力和威势。
…
开完大会接着就开小会,甚至是颜礼和相关负责人的单聊。
发行部算是颜礼聊的最久的,主要是即将开展电影发行工作,以及内部团队平衡,内外都是事,颜礼想不操心都不行。
负责发行业务的副总肖贯和新任发行部总监,给颜礼说了一下发行部的工作。
去年易安发行方面打响名号,一度成为电视剧方面发行的龙头公司,不少剧组慕名而来。
电视台那边,因为易安发行项目的成绩稳定,积累了不少信任度,也有了不少相应的长期合作对象。
发行团队也锻炼成熟,涌现了不少骨干,很多项目甚至不需要颜礼过问。
当然,没有颜礼亲自坐镇,一些项目效率和收益或许会差上不少,但这就是公司做大的必要牺牲。
颜礼是老板,不可能天天去一线冲锋陷阵。
以后,颜礼亲自负责的发行业务会越来越少,甚至到了一定时期,不会再主抓某个项目。
但卖片王打下来的江山不会倒,易安积累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将是易安未来发行的最大依仗。
彼时,易安发行或许没有颜礼带队那么神奇辉煌,但依旧稳定和强大。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了。
现在还不到颜礼这个卖片王退隐的时候,重点项目还是他亲自抓,只不过会更加重视团队培养和渠道建立,为日后放手发行业务做铺垫。
电视剧发行,易安已经形成了固定且成功的运作模式,但电影发行,易安还在摸索。
“地推业务,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赔,百八十个人的工资公司还是给得起的,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线下网络给我铺开………”
颜礼正儿八经研究过地推发行战略,虽然“笨”,但确实有效。
现阶段互联网都在崛起阶段,电影宣传发行套路就是那么几个。
主创团队上节目、媒体采访、发布会/首映礼,连巡回路演都不算多。
院线排片,院线方和影院有很强的自主性,剧组和发行方别说干涉,很多连了解都不了解,只知道一个大概数据。
但是,如果可以把电影发行网络布置到线下,精准到每个城市的相关群体,那就不一样了。
以某城市为例,当地的地推可以和当地的影院搞好关系,说服提升排片场次,或者说调整影厅。
数据上,都是一块银幕一场电影,但影厅大小和舒适度、是否是观影黄金时间,都会直接导致票房变化。
一部电影是下午三点放映,偏僻小厅,空调都不开,座位只有三四十个。
另一部电影是晚上七八点,一百多个座的大厅,空调卫生全部到位。
哪个票房更高,不必多说了吧!
除了和影院交流,还可以直面线下观众,通过海报、展架、线下活动直接进行宣传。
两个人进了电影院,上映三部电影,不知道选哪部电影好。
这个时候,中间的海报最大最突出,还有工作人员给介绍宣传,如果有碰上活动还能拿到一些小礼品,观众说不定就会被影响。
甚至有些观众是冲着另一部电影来的,但经过宣传影响,改变想法或者是看完另一部再来捧场,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影院本身,还可以去高校、商场、写字楼这种潜在观众多的地方宣传。
大周末的,小情侣或者朋友几个出来玩,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宣传效果给力,可能一张海报就能拉来百十对观众买票。
此外,还可以从本地媒体、电台下手,别小看这些媒体,体量不大,名声不显,但在当地还是有很多影响力的。
什么生活杂谈宣传某部电影在本地特别火,大家都在看,很多人都会去看热闹。
还有一些公司、单位团票优惠,一些商店合作送优惠劵巴拉巴拉。
凡此种种,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确确实实可以影响到人的选择。
一两个人不起眼,一两个城市可能也不算什么,然而积小成多,全国几十个城市加起来就很可观了。
每年情报透露,曾大力发展地推宣传的光线,配合媒体资源,有时候能将电影的票房促进30%。
而这个成本也不算高,每个城市一两个地推,需要的时候可以招募兼职大学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
哪怕在再加上一些活动和宣传经费,对比什么天价首映礼和疯狂砸媒体资源,成本可以说是较低,甚至是极低。
“驻地发行,人海战术,点块结合,本地化,精细化,颜总您这个发行策略,真是绝了。”
负责电影发行的发行部副总监佩服的竖起大拇指。
其原来是中影的人,熟悉各大院线和相关业内操作,被颜礼挖来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