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大汉帝国的西南部,在一片崇山峻岭之中,一支队伍正在行进。
这些士卒十分精锐,装备更是堪称豪华。
全军上下每人一套皮衣皮裤,两双皮靴,一条毛毯,全身轻便的皮甲,队伍中虽然没有大车,却是有许多牲畜和小车。
西南马匹身材矮小,冲锋力和驮力均不怎么强,但耐力却是极好,而且擅长走山路。
整个队伍中带上了大量的西南马匹,以及骡子。
这支队伍的队长年纪轻轻,皮肤白净,气质儒雅像个书生多过将军。但只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神中,时不时闪过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才让人意识到他绝非寻常儒生。
此人正是陆逊。
他这一路精锐完全是用钱砸出来的,他们身上的皮衣、皮裤和皮靴,耗费了交州大量的财帛。
不仅仅是用雪盐、霜、香油、纸张、铁器等珍品换回来的皮革全部砸了进去,还动员了大量的妇女专门负责制作。
这个年代的制衣、制靴可都是极为麻烦的事情。
大部分人可都是穿的草鞋,许多小士族、小豪强,出门在外也是穿的草鞋,只有正式场合才会换穿布鞋。
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制作起来相当繁琐,而且还相当容易损毁。尤其是皮靴,制作难度更要高于草鞋和布鞋,所幸在东汉时期,皮靴已经十分常见,并不算什么稀有宝贝了。
为了满足先锋军的所需,蒯越在这一年中,动员了两万妇孺负责制作布鞋、皮鞋、皮衣,并征收购买了大量的毛毯。
皮衣不但能有效的隔离昆虫叮咬,而且也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
西南的冬季虽然远远比中原来的暖和,可大山之中早晚温差极大,先锋军若是没有皮衣、毛毯这些野外保暖的工具,便会大规模出现伤病,并严重拖累任务进度。
陆逊的动作很是迅速,只是出发一个月的时间,队伍已经突进了一千八百多里地,深入了牂牁郡境内,平均每天的行军速度高达六十里地,其中走水路时日均能近百里,而陆地行军时,日行军速度就掉到四五十里地了。
刚入益州的时候,陆逊一行人走的是水路,两岸的土司、豪强、酋长们也早已经被侵蚀,不但不会阻挠陆逊行军,甚至还会趁机出售粮食、干肉等物资。
陆逊所走的温水乃是后世的南盘江。
南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季相对温暖,河流一般不会结冰,且该流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较大,即便是冬季也一样具备行船的基本条件。
不过,两月至五月是南盘江的枯水期,水位会有所下降,可能存在浅滩、礁石等阻碍行船的因素,但只要小心避让,依然可以行船。
陆逊他们出发时,是十月中旬,正是温水行船最适宜的时间段。此时的温水流速没有丰水期那般湍急,这对于需要逆水行舟的陆逊所部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其次,这个时间段虽然已经结束了丰水期,但水量却并不小,就连一些大船都足以通行,这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
陆逊一行人乘坐的船队大部分都是小船,其中最大规格的艨艟也不过三十人级的。不过船只的数量却是很多,其中不少船只里面装载的并不是士卒,而是后勤补给。
可即便这样,陆逊他们也时不时的需要上岸行军。
比如遇到险滩时,士卒上岸行军不但能减轻船只的负担,减少吃水深度,使得船只能够更加安全的通过危险地区,而士卒们登陆行军也会更加安全一些。
陆逊他们自郁林郡出发,目的是犍为郡属国,总路程近三千公里,即近六千里地。
这也是为什么蒯越进言刘封,让他们现在就出发的原因之一。
如今靠近交州一边,近千里地的土司、豪强、酋长们已经被汉军所拉拢,双方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合作,有了一定的互信。
可更深处的土司、豪强、酋长,虽然有联系,但却远不如外围那些值得信任。
因此,蒯越需要陆逊他们作为前驱,深入西南,最好是能够一举拿下益州郡、犍为郡,以此来作为前进根据地。
一旦达成这个战略目标,那么蒯越将会双管齐下,一边从交州输送粮食、军械等物资,一边拉拢当地土司、豪强、酋长,再以珍贵的货物来换取当地的富裕粮食,以达到尽快满足大军所需。
然后等到合适的时机,蒯越便会亲自带领大军出发,前往犍为。预计最终动用兵力大概在七至八万人,其中水军两万五千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参与具体战事,水军的任务是负责护送、运送后勤补给。
一线作战部队大约是三到四万人,这些人是交州军的精锐所在,负责最终进入成都平原的战役任务。他们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大战略的成败得失。
剩下的一至两万人则是二线作战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保护驻守陆路补给线路沿线的重要据点、前进基地、仓储和关键兵站,并负责转运、协调、护送物资。
总计兵力大约在七八万人左右,倒不是交州军没有更多的兵力了,而是这已经是后勤压力的极限了,若是人数继续增多的话,后勤就可能会跟不上所需了。
因此,在交州本部还有一支预备队,以应对突发情况,但常规情况下,这支一万人左右的部队是不会参战的。
“将军。”
突然,前方斥候回转了过来,脸上带着浓浓的愤恨之色。
陆逊当即问道:“何事?”
斥候不敢怠慢,很快将事情说了一遍。
原来,前方要隘处的土司居然设下卡哨,禁止陆逊等人通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