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其他一些事儿我好像听说过,但记不太清了…</p>
看着有些懊恼的张莹,朱祁镇温和的笑了笑:</p>
“能记得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异邦人的神话故事</p>
嘛。"</p>
“你说的天之御中主神就是霓虹的创世神,也叫作天御中</p>
主尊或者别天津神。"</p>
“这样的神明一共有五位,除了天之御中主神外还有高御</p>
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宇麻志阿死可比古吃神以及天之常立</p>
神。"</p>
“不过这五位神明没有人型,在他们之后又诞生了11位神</p>
灵,其中的两位叫做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是一对兄妹。”</p>
“后来天御中主尊让他们去创造霓虹,这对兄妹先结婚后</p>
反目,天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注:这部分内容在290</p>
章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想了解全故事的可以去290再看</p>
看)</p>
正如朱祁镇所说。</p>
霓虹人神话里的神明一共有八代,目前霓虹所信仰的并非</p>
一代神天御中主尊,而是三代神天照。</p>
这种信仰方式用华夏神话来解释,就相当于不信盘古而信</p>
二郎神,单纯从信仰角度上来说倒没啥毛病。</p>
哪怕是西方的基督教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信徒尊崇上</p>
帝,但信仰的却是座前的天使或者其他使徒。</p>
“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p>
朱祁镇简单的和张莹王通介绍了一遍霓虹的神话故事,随</p>
后意味深长的说道:</p>
“然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在《永乐大典》摘录的资</p>
料也就是郭颁所写的抄本文献中,发现了一则记录。”</p>
“这则记录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一-</p>
【怀帝与使者款叙往昔,细</p>
询卑弥呼遗事,使者陈言:昔卑弥呼既老,倭邦忽逢日夕有食,</p>
月往蔽之。彼以为天谴其擅权之过,遂匿于岩隅,欲遁世纷扰。</p>
来纱别尊偕诸神官恳劝经月,始释其重忧,再秉朝政】。”</p>
这段话的意思用白话文来描述,就是怀帝与霓虹使者闲</p>
聊时得知,卑弥呼在年老的时候倭国出现了日全食,卑弥呼以</p>
为这是上天对她长期独断朝纲的警示,所以吓得立马躲到了山</p>
洞里,来纱别尊也就是应神天皇带着文武百官在山洞外求了</p>
快一个月,卑弥呼才放下顾虑离开了山洞。"</p>
“怎么样,猜到什么了没?”</p>
张莹从朱祁镇念完古文的时候就已然瞪大了眼睛,明明头</p>
显内的通气效果很不错,这姑娘却愣是感觉耳后有点灼热:</p>
“朱先生这不是在天照身上的发生的事儿吗?”</p>
张莹记得很清楚。</p>
刚才朱祁镇在介绍天照故事的时候特意提到了日食的事</p>
情,不过霓虹神话里的顺序和文献记载不太一样就是了-一霓</p>
虹神话中的天照乃是太阳神,正是因为她的避世才出现了日</p>
食。</p>
不过这类神话传说历来不靠谱,华夏神话里的孙悟空还接</p>
近五分之一光速呢。</p>
蓦然。</p>
张莹又想到了华夏历史上的一个人,他叫李耳。</p>
李耳原本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老</p>
子,《道德经》的编撰者。</p>
在经过千百年的传播扩散之后,李耳成为了神乎其神的太</p>
上老.</p>
咕噜。</p>
想到这里。</p>
张莹忍不住重重咽了口唾沫,看着朱祁镇说道:</p>
“朱先生,您的意思莫非是."</p>
“霓虹人如今崇拜的至高神,其实只是华夏最拉跨的王朝</p>
之一分封的倭王?”</p>
朱祁镇嘿嘿笑了两声,整个人少见的带上了些许猥琐:</p>
“没错,这点在郭颁记录的另一册文献中还有更清晰的记</p>
录。”</p>
“那册文献位于《永乐大典》的2333卷,内容是【怀帝览使</p>
者卑谄之姿,圣心甚悦,遂赐已故卑弥呼以"天照"之嘉名。名</p>
之所寓,一则彰其正统之尊,二者明倭岛乃受天子之光所</p>
佑"</p>
“同时这位孙笑川使者前来觐见司马炽的原因之一,便是</p>
因为当时的倭国粮食欠收,天皇又没有后世那般神圣,因此应</p>
神天皇帝位不稳,方才派遣使者前来求助。”</p>
“妈耶"</p>
看着侃侃而谈的朱祁镇,张莹与王通二人齐齐陷入了震</p>
惊。</p>
卑弥呼不但是神功皇后,还是天照大神的原型?</p>
这消息要是传出去,那些霓虹人岂不是得分分钟炸了?</p>
诚然。</p>
卑弥呼虽然没有做过对魏王献身之类的香艳桥段,但光是</p>
她曾经向曹魏臣服朝拜的记载,就很容易让那些有莫名自尊心</p>
的霓虹人红温了。</p>
当然了。</p>
考虑到《三国演义》在霓虹那边拥有大量狂热粉的情况,</p>
保不齐到时候有些霓虹人反倒还会有点小兴奋?</p>
毕竟这个民族有些时候的脑回路确实挺奇葩的</p>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p>
就在王通与张莹大眼瞪小眼之际,朱祁镇忽然像是老爹似</p>
的拍了拍脑袋:</p>
“除了卑弥呼是天照大神的原型之外,我们还在《永乐大</p>
典》里发现了另一个事件的记载一一之前不是说了么,我们一</p>
共发现了两位史学家的记录。”</p>
“其中有关卑弥呼的记录出自西晋的郭颁,而东晋习凿齿</p>
记录的则是另一件事。”</p>
说到这里。</p>
朱祁镇刻意拉长了些许音节:</p>
“那就是霓虹的第十六任天皇,是华夏人。"</p>
注:</p>
《永乐大典》这段情节属于我个人二创,大部分内容都有</p>
一定资料可以考证,不过同样也有能够反驳的理由,所以大家</p>
当热闹看看就好,但我能保证的是这些情节经得起一定程度的</p>
逻辑推理,不是那种【牛顿是崇祯遗腹子】的无脑YY。</p>
某种意义上这和《永乐大典》藏在哪儿一样,有的人说它</p>
被烧了,有的人说它在永陵,我采用的说法是后者,然后再根</p>
据一些现有的证据资料进行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