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仙道:“那便是”境由心生”,到达这个境界,人的定静功力,大于环境的干扰,自己能做主。”</p>
“比如说,在连绵的阴雨天,一般人感到心情低落,有的人不受环境影响,顺其自然,安于当下,下雨天,就侧耳听雨,心中创造一种雨打芭蕉的意境。”</p>
“静静享受那雨点拍打在芭蕉叶上,灵动悦耳的世界……”</p>
庞青羊吟了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p>
书中仙笑着抚掌,一拍大腿。</p>
“对,就是这个!”</p>
“境由心生,自己创造一个美妙的意境,即使身处的环境不好,也不受影响。”</p>
“所谓,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p>
“定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开始慢慢心静下来,就像一碗摇晃的水,慢慢沉淀,清气上升,浊气下沉。”</p>
这是“水”的道理,也是“心”的道理。</p>
洪康这时道:“书公这话,让我想到道经里的一句。”</p>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摇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p>
它的意思是说,水动荡不停就不会清澈,内心动荡不停就不能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刻刻使内心能够安定下来,不被动荡所惑乱就行了。</p>
和书中仙刚才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p>
“所以,很多人做事,不是败在能力不行,而是败在诱惑太多,自己不能坚持。”</p>
书中仙接着讲述自己的理论。</p>
“读书更是如此!~”</p>
“治学必须安静,安静才能够心志专一,凝神思考,不能安静就会使学习时时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放在治学上。”</p>
“而“定、静”工夫修行到极点,智慧就会自然从中而来。”</p>
“有些平时想不明白的东西,突然明白了;有些看不开的事,突然放下了……这就是智慧从定静中来。”</p>
“有了智慧后,久而久之,积蓄厚重,人的性子就会稳如泰山,雄浑无比,那就是“安”。”</p>
“到达了此境界,开始沉淀自己养气,心力充沛,生活职业稳固,内心情绪稳固,念头通达,凝聚心中的心灵之柱,心理素质提升,会无惧无畏……”</p>
“比如说:匕首刺眼而面不改色,心中安稳;在悬崖边如履平地,在平地如履悬崖……”</p>
听完书中仙的解释,洪康和庞青羊各自发表了看法。</p>
庞青羊清声道:“所谓泰山北斗,八风不动。”</p>
洪康朗吟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p>
书中仙抚掌开怀:“是极!是极!~~”</p>
洪康问道:“书公,那接下来呢?”</p>
书中仙道:“目前,我和诸葛就推演出了这“定、静、安”三个阶段。”</p>
庞青羊问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下一个阶段不能是“虑”吗?”</p>
书中仙摇头道:“虑者,谓之处事精详,思虑周到,驱除偏见,思考精审。”</p>
“这是治学的进程,但非是修心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