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
王勃向张柬之告别,离开了文林馆,这座学馆除了给支教的夫子讲课,也给蒙学的孩子们讲课。
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内,占地两百亩的学馆平日里往来学子也不少,因此蓝田县外的街道很热闹,这里时常有小贩在这里叫卖。
茶叶蛋依旧是昂贵的,只是没有以前那麽贵了。
王勃走在热闹的街道上,用二十钱买了一颗茶叶蛋。
换作以往动辄四五十钱的茶叶蛋,二十钱一颗的确已很便宜了。
如今的茶叶依旧佷贵,而且鸡蛋也都是散养的,以前京兆府也不会是没有想过让关中的人多养一些鸡。
但这件事好几次都闹得无疾而终,到了如今京兆府也不再计较了。
说来也是,放眼整个关中有数百万的人口,需要多少鸡蛋才能满足关中。
王勃又在一处书贩的摊子前停下脚步,拿起了其中的一卷书翻看着。
书贩子笑道:「这是葱岭的故事,是崇文馆的学子们编写的。」
这卷书的名字就叫葱岭的故事,是崇文馆让上百个学子,通过卫府老兵们的口述所编写的故事。
其中还有关于当年的天山战争。
见王勃看得入神,书贩子又道:「客人可知崇文馆编写这卷书时,那些夫子对学子们说的是什麽吗?」
书贩子自顾自说道:「崇文馆的夫子们都说,人们的故事就应该是人们来写,大唐的子民们写出来的故事,是给大唐的子民来看的。」
「突厥人,西域人,吐蕃人都是大唐的子民。」
那个书贩子越说越激动,他朗声道:「现在的南诏与吐蕃都是大唐的疆域,当今陛下说了,要帮南诏子民报仇,派出了将军带着南诏子民去攻打骠国。」
王勃付了五钱买下了这卷书,茶叶蛋还是一如既往地贵,但书籍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了。
从一页页纸张上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些字都是印出来的,现在的关中作坊都是用了一种新方法印书,这就让书籍的价格变得更加廉价。
王勃看着书一路走着,从纸张的质地上来看,应该是回收旧纸做出来的纸张。
宣纸依旧是昂贵的,多数人都选择廉价的回收纸。
用回收纸做出来的纸张是深褐色的,却是很好用的。
唐人的事迹要让唐人来写,这句话让王勃很触动,多少年了,以前的人们常说进士摧第,娶五姓女,修国史作为士人们的三大理想。
而现在所谓五姓都已成了过往,而修国史虽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可这种写事迹的行为,是不是只要崇文馆允许,每个人都能够书写?
以前当纸张越来越廉价的时候人们就觉得书籍会越来越多。
现在崇文馆的主张下,如果能够着书的人越来越多,书籍会更多。
而什麽样的书能够刊印,也全由崇文馆说了算。
王勃孤身一人站在长安城下,皇帝依旧是大权在握的。
以前谁要着书,非名士大儒不可。
而现在,崇文馆给了更多人着书的权利,并且这个权利落在崇文馆。
朝野皆知,崇文馆会如何全由当今皇帝说了算,集权的皇帝将这些权力都握在了手中。
回到长安城,王勃与杨炯一起暂居在骆宾王的家中。
骆宾王的老师是御史李义府,因此几个少年人也就客居在了李义府的府中。
这是朝中给李义府安排的住处,可李义府常常奔波在外,很少回来住
寒冬结束之后,就要迎来今年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再一次迎来了盛况,让长安城再一次变得拥挤。
不出意外,当入夏揭榜之后,王勃很顺利地及第,与王勃同年,却能考取进士的人,叫作李峤
当李峤的文章与策论被张贴在朱雀门供人们查阅,王勃这才觉得人外有人,对方的才学了得。
也正是现在的大唐才俊太多了,王勃原本对自己的才学是颇有自信的,可总会出现几个不世出的奇才。
今年玄奘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城。
这一次,玄奘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曲江池边,黄昏映照着曲江池,将西边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玄奘行礼道:「陛下,看起来还是如当年一样,丝毫看不到岁月的痕迹。」
李承乾站在曲江池边,颔首道:「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先前孩子也拔了我的三五根白发。」
换作平时,玄奘应该会在这个时候念一声佛号的。
可现在他依旧这麽站着。
「每年春天过后,崇文馆总会有一批新的书印出来,河西走廊的孩子们需要这些书,可等这些书送到河西走廊要等到秋天。」
玄奘诉说着他回长安城的缘由,又道:「来回一个月,我可以早半年得到这些书,将这些书给孩子们。」
李承乾接着道:「有什麽需要的,随时与朕说。」
玄奘低声道:「今年我不教书了。」
「为何?」
「我要去吐蕃,看看松赞干布与禄东赞。」
李承乾看着曲江池的河面又道:「现在的吐蕃早已物是人非了。」
玄奘躬身行礼,等到陛下点头之后他才离开。
乾庆十六年安然过去……
年复一年,人们为李唐的江山社稷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
乾庆十八年,昆明池边,李承乾带着父皇,还有苏亶正在钓着鱼。
正值春季,上官仪跑得一头大汗地来到昆明池。
须发花白的李世民瞧了一眼儿子,觉得儿子是吃定了这个老实巴交又勤勤恳恳的上官仪。
像上官仪这种人,只要给他足够的重视与信任,他就会成为忠臣,并且抛却自身,一切都为社稷考虑。
虽说自己年迈了,但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这双招子不会看错人。
将来,上官仪在朝中的地位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人到了眼前,李承乾道:「赐座。」
一个内侍递上胡凳,上官仪恭敬地接过胡凳,坐在一旁。
而后上官仪看了看一旁的太上皇与苏亶,深吸一口气,正襟危坐。
李承乾揣着手道:「最近朕好几次听闻,有人说该给太子寻个太子妃了。」
苏亶道:「臣以为太子还年少,是否再等两年。」
李承乾的身体往父皇这边斜倾一些,询问道:「父皇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