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258、成的授勋与官职(吐蕃的内乱...)

258、成的授勋与官职(吐蕃的内乱...)

自打吐谷浑一战吐蕃赞普大败,并碎叶川上阿史那都支被俘两处捷报传回,常朝上氛围就松动平和不少--</p>

毕竟能列于常朝的,都是正五品以上官员,至少也是各署衙的中层领导。自东西战事起,他们没少带着下属加班加点,为边境战事忙碌。</p>

如今能连番有捷报传来,自然是振奋提气,觉得这后勤工作没白做!</p>

于是这阳春三月的常朝之会,第一件议题就是讨论:原安西招慰使李文成的勋获和官职。</p>

至于裴行俭,因他无需驻守西域,乃京官外派,按例则待他押送俘敌归京后再议功勋。</p>

虽说在媚娘和姜沃看来,知道文成还会在吐蕃继续深耕,只是战场从吐谷浑转到了吐蕃朝堂。若此事成,将来战功不止于此。</p>

因涉及武将,是吏部和兵部一起商讨勋职。两部官员是特意等到吐谷浑的详细战报回来,才按照该战报上所书,对着授勋标准一条条考据过去,非常仔细。</p>

毕竟常朝上还有两位专业人士在场听着呢--王相和姜相,在拜相前都在吏部待了多年。</p>

出了岔子让两位宰相听出来多丢人,多影响上进啊。</p>

姜沃认真听着,直到最后一句:"......若有王胜搴旗(拔取敌方旗帜)之功,事愈常格,加授一等。故总论之,授十转上护军,按制护军将军,加青绶,武冠,绛朝服。"</p>

从此,便要正经称呼一声李将军了。</p>

她不由含笑:感谢芒松芒赞千里送战旗,礼轻情意重。同时,要不是他有个吐蕃王的身份,文成的勋官可能还要低一等,做不得上护军,只能是护军。毕竟这才是她第一战,而且授勋越往上走越难。</p>

之后再授官职,几乎毫无异议--安西大都护府,副大都护之职,掌辑宁外寇。</p>

说来,安西大都护府,负责整个广袤西域的军事防备之事。平时还好,一旦战起就容易捉襟见肘。</p>

比如这回,吐蕃和突厥大部同时有反叛之意,文成又在吐谷浑不能离开。薛仁贵也不能把自己劈成两个,只能远距离跟朝廷再请将领......</p>

若是这次能顺利平定吐蕃,就可以再重新规划部署一下了。</p>

之前媚娘看着舆图,结合裴行俭的奏疏,已然有意将安西大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成两半:设立北庭都护府,专辖天山北路、也就是热海再往西的曾经突厥故地;而安西都护府,也只需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专门防备吐蕃。</p>

如此两位大都护同掌西域,既可以彼此为援,也可以彼此监督。</p>

姜沃再回神的时候,朝上已经换过了话题,开始进行日常的军饷、军耗报备。</p>

听兵部户部挨个报过去,辛侍中就越发愁眉苦脸:打仗就是这样,海一样的银子流水的花。</p>

不过辛侍中也清楚,吐蕃是不能不平定的。</p>

而且吐蕃是个好地方啊,若能如吐谷浑等属国一般老老实实与大唐朝贡贸易,此时战中耗费再多,也都能赚回来--</p>

吐蕃多青稞麦、小麦、荞麦,之前文成就给京中司农寺送回过不少种子,让他们试一下能否培育出无适种于关中的佳种。</p>

毕竟比起关中,吐蕃多地更寒更旱,气候更极端,说不得可以培育出旱年粮种。</p>

除此外,吐蕃还多金银铜锡(辛侍中狂点头),猪犬羊马。</p>

比起户部官员,略通武事的官员,关注点倒是在马上更多。</p>

当年汉高祖刘邦想要定都雒阳,张良说服他定都关中时,有一条理由就是"北有胡苑之利。"因北边与胡地相接,方便牧养。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这个兵种,还是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p>

甚至政权的兴衰与马匹的牧放也息息相关。</p>

狄仁杰之前是自请出京去做宁州刺史,也有一个缘故是因宁州壤甘,大片平原水草丰茂,是大唐豢养军马的重要之所。</p>

此时他就在朝上说起战马之重要,又道:"若是吐蕃不平,甚至由其攻破陇右,那牧马皆没。"大唐整体军事力量必是大大受损。</p>

说起战马的重要性,姜沃倒也想起了一个阴间例子--安禄山。</p>

"安禄山以内外闲厩,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牧马,正是他发动安史之乱的保障之一。</p>

故而无论从哪方面看,吐蕃都不得不平,最好还是平的他们元气大伤,从此再生不起进犯大唐之心。</p>

但朝上对吐蕃比较了解的文臣武将,都觉得很难--哪怕这次打退吐蕃,他们只怕还要卷土重来,不断骚扰边境。</p>

毕竟,吐蕃如今是兵强马壮更好战斗勇,且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们偏偏还就有名将和名臣。</p>

前任论(宰相)禄东赞死后,留下了五个儿子,长子赞悉若接任他的大相位置。剩下的四个儿子则各自领兵征战,其中自以此番进犯大唐的钦陵最为出色,是哪怕作为敌对一方,也得承认的名将--</p>

有兵马有能力,有生事的资本,以他们的野心,将来必还要再生事。</p>

难不成还指望他们兄弟几个,忽然善解人意的自己死了?</p>

在听王神玉随口吐槽了这一句后,姜沃笑眯眯道:"也说不准啊。"</p>

文成的面前摆着许多情报,有些纸页已经发黄,显然是多年的情报了。而这些情报的指向,皆是一个人--吐蕃王后没庐·赤玛伦。</p>

说来芒松芒赞是松赞干布之孙。当年文成离开吐蕃时,他还是刚继位的幼童,一国大事全由当时的吐蕃宰相禄东赞把持。</p>

之后文成跟他都没见过面(除了这次战场上),自然更没见过芒松芒赞的王后。</p>

但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却不一定不彼此了解。</p>

因两人身份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叠,赤玛伦总能在吐蕃王宫里发现些这位大唐公主曾经居住过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听人说起过不少文成的事情。</p>

而文成,则更了解她。</p>

吐蕃王的婚姻,多是有用处的,这个王后,也是五年前芒松芒赞自己选的,为了抗衡大权独揽的噶尔氏--</p>

推荐阅读: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黜龙 仙子,请听我解释 九星镇天诀 想当神医被告,果断转行做兽医 道爷要飞升 万界守门人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临安不夜侯 请天下赴死